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司马迁撰《史记》,首创通史纪传体,百代而下不能易其法。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继《左传》之后,集宋代以前编年体史书体例之大成,创通史编年体,是当时史学上一个伟大的创举。《史记》和《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和卓越的贡献。因此,它们的作者被誉为史界“两司马”。本文专谈《通鉴》的编纂体例。  相似文献   
22.
司马迁在基本上完成《史记》的写作之后,为了说明自己著书的目的和宗旨,又写了篇《太史公自序》,作为《史记》中一百三十篇中的最后一篇。司马迁在这篇《自序》中谈到了“发愤著书”的问题,他说: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兰久)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相似文献   
23.
一九七八年,中国社会大变化的前夜,固原师专创建。校址设在宁夏南部山区距固原县城50公里处的农村。中文系的几位同事来自山区各县的中学或范师,大家当时均未涉足官场,又是“文革”大难之后,关系很融洽,教课之余,晤言一室,纵论人生,谈政治,谈学术,谈家常,海阔天空,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当时,大家对极左路线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对社会现实强烈关注的氛围中,在沉痛的历史反思中,对建国后禁锢荒芜的学术界和空疏浮夸的学风有切肤之痛。  相似文献   
24.
楚辞研究,历久不衰。至今,研究方法的嬗变,研究范围的深广,使楚辞学蔚为大观。赵明先生新作,另有创见,取得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5.
扬州八怪是哪几个人?从清末李玉芬《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所列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汪士慎八人之后,到现代的画界权威人士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都有自己的界定法,并提各异的名单.郑昶撰《中国画学全史》去高翔、李方膺而增闵贞、高凤翰.1983年,致力于扬州八怪研究的学者卞孝萱、薛锋、周积寅等提出“八怪十五家”之说,遂逐步为海内外学术界所接受.所谓“八怪十五家”即在李玉芬提出的八人名单之外又增加华岩、高风翰、边寿民、李葂、杨法、闵贞、陈撰.实际上是将清末民初学者所列八怪名单一概予以认可,这样“八怪”之“八”便成为虚指概数,而且重心在“怪”不在“八”,可以解释成为清代扬州地区出现的一个异端的艺术家群.我想这样界定“扬州八怪”的内涵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道理将在下文逐层阐说.  相似文献   
26.
编后的沉思     
春节前夕,编辑部的同仁经过紧张繁忙的工作,终于把第二期编出来了。大家对着案头盈尺的稿件,开始了沉思:这期刊物将奉献给读者些什么?在深入改革的历史朝流中,全国人民正在沿着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乘胜前进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的刊物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及时地反映学术思想界的心声,多发表一些具有宏观、理论深度的文章,使我们的刊物具有思辨色彩和争鸣色彩,为促进学术繁荣、传播新的知识和信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我们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这期学报,共发表的大小文章二十三篇,其中有万字以上的大块文章,如张安国的《“尸体  相似文献   
27.
去年5月20日下午,陪同敦煌佛学研究所的几位朋友去湛山寺观瞻,进得寺院门,忽然想起,这天是弘一和尚李叔同来寺讲律60周年的日子。于是一个十年前的问号又闪现在脑际:“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我虽然也听到过许多种说法,也读过不少谈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却始终不能打消我的问号。也许是一种机缘,偏偏来到湛山寺,这个问号又蹦出来,在梵吹悠扬、香火缭绕中,顿有所悟。  相似文献   
28.
20世纪以来,中国诗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其学术渊源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两学东渐之后的新国学之一。刘怀荣先生的新著《中国诗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把“重新认识传统和阐释传统的理论术语”作为研究重点,“同时也直面两方乃至其他民族的文论”,不拒绝借鉴“外来思路”。这种以“综合创新”的态度对中国诗学的研究,体现了对近代  相似文献   
29.
引言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九中有篇谈文风的文章,题名《文章繁简》。这篇文章涉及到作者的文学思想、明清时期的文坛风气以及创作方法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我准备就这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想借题发挥,谈谈中国古代文风演变中的几个问题。在  相似文献   
30.
四、“幽渺以为理”,“惝恍以为情”——貌哉深矣的意象创造 从艺术视角看,《红楼梦》写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创造出幽渺惝恍的荒诞审美境界。作者通过梦境描写隐含和影射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即通过荒诞的非理性的真实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作者利用梦境所提供的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自由,创造性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虚构,以开拓人物内心世界和描绘人物的精神状态。 《红楼梦》所有的梦境描写都体现着鲜明的悲剧意识,都象征着特定的时代内容和作者对这一颓败社会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