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是两千年的教育大国 ,教育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然而 ,今天我们在教育领域所遇到的问题看来比任何其他领域都更显突出 ,尽管多年来 ,我们作了不少改革尝试 ,但我国教育的弊病却并未根除。形势逼迫我们不得不对教育的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教育。《论语》中说 :“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1] ,即教育的内容就是上古文献、行为规范、忠厚的品格和可靠的人际关系这四项。而孔子的“有教无类”[2 ] ,其目的却是“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3 ]。所…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女权主义的四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想从哲学的角度,谈谈现在的女性主义或者女权主义的几个层次。女性和女权都包含维护女性权益的意思,但现在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一般人不太喜欢用,觉得太张狂,要夺男人的权。但是如果把女权理解成为女性的right,而不是理解成为power,还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5.
邓晓芒 《教书育人》2008,(11):52-53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因此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激趣促学呢?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本)的翻译理念是:通过对西方文化背景的全面了解和熟悉,对黑格尔高度抽象思辨的文句加以疏通,将中国读者带入一种高强度的逻辑思维和体系化思维的训练,提高中国人解读西方思想的隐微之处的能力。比较和分析国内现有的三个中译本的长处和短处,可以提出译者做哲学翻译的原则:第一,严格的术语意识,追求译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感觉主义或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由于费尔巴哈未能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因此,它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主义所共有的缺陷.费尔巴哈要么在说明人的感性本质和或自然本质时陷入他自己所反时的庸俗唯物主义,要么在说明人的超感性本质或超自然本质(人的精神和社会性)时陷入唯心主义,或者说,他必然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在马克思的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新世界观当中得到了真正的克服.  相似文献   
18.
康德哲学的普遍意义就在于,他交给每个人一件锋利无比的思想武器,让他们学会开展“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对任何哪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都采取批判的眼光,不盲从,而是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个“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作者对石砩先生 《关于第三种道路及其他》一文的答辩。文章认为, 石文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设想, 实质上是一条与理性道路相对立的情感道路,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摆正“情感的位置”。文章还对 “新批判主义”的方法论作了辩护  相似文献   
20.
邓晓芒 《中国文化》2007,(1):129-135
在中國現代史上,大規模的啓蒙運動發生過兩次,一次是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或者說“新啓蒙”運動。這中間大約隔了一個甲子,經歷了中曰之戰和國共之戰,以及新中國成立和大躍進、反右、文革,國人日益遠離五四啓蒙,直到物極必反。這兩次啓蒙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曇花一現。來勢雖然凶猛,輿論也造得轟轟烈烈,但隨着政治形勢的轉折,不久就消沉下來,甚至反過來遭到批判和清算。只有當政治上國人繞了一個大大的圈子,有了整整一代人的新的記憶,人們才發現啓蒙仍然是一個回避不了的話題,這就是爲什么兩次啓蒙之間必須要間隔60年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