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郭光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6):103-106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但在网络交往中这一假说明显地表现出其局限性。言说不仅不甘“沉默”,反而说得大声,说得激烈。这主要是由网民的“亚大众”特征及网络交流中的匿名性,网络平台所营的民主氛围等特点造成的。 相似文献
33.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校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谈起,阐述了校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的六大作用,并就如何利用校报的自身优势、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4.
同城媒体同题新闻竞争,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即你的报道与我的报道相同。这种同质化竞争实际上形成彼此排斥。互不相容的局面。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实在没有必要去买两份内容基本相同的报纸。因此,如何做到同城同题不同质,已经构成了新闻竞争中的新课题。种种竞争招数中,最具竞争力的是从同题资源中找出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发展,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突出。这已引起了新闻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不大,而另一方面,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却不断地在增加。目前,661个新闻学类专业点以每家每年招收50人计算(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本科4年共招收200人,661个专业点乘以200等于132200人,平均每年的毕业生将为33050人!而全国领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供大于求是显而易见的。”①另一方面,一些媒体感叹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2005年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干脆联合北京大学中国… 相似文献
36.
郭光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3):91-95
报纸新闻体的演变过程,伴随着新的传播媒介的不断发明创新。每一次新的媒介的诞生,都给报纸新闻报道体带来一场革命。电报与打字机“共同分享塑新闻体的荣誉”,广播孕育了多样的报道体,电视冲击波带来的是借鉴与创新。从传递简明的电讯到内容丰富的通讯特写,从报道“是什么”到解释“为什么”,演变着的体也不断演变着报道的内容。报纸新闻体的演变过程,生动地诠释着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这一名命题。 相似文献
37.
郭光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5)
大量穿插诗词,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一大特色。它最初与民间的说唱文学和佛经的通俗讲唱形式有关,也与普遍崇诗这一文化背景有关。是为了适合广大接受者的艺术趣味,拓宽读者市场。同时,“有诗为证”是小说家们籍以增强叙事真实感的手段:“有诗为证”即有史有实为证。大量引入诗词又往往能将日常实事提高到诗的境界,增强小说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38.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先进典型的时代特征,与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典型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仍然以过去的模式来报道今天的典型,就会产生隔世之感。 相似文献
39.
针对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和弊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探索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全方位创新教学改革,提出了如下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和方案:优化重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开放的“层次化、模块化、多元化”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合理采用或编写近代物理实验教材和指导书;采用实验室、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教学方式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开设近代物理实验先导性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对近代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发挥虚拟仿真近代物理实验的教学优势;建立多模式近代物理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0.
随着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几年前那种拥有广大对象的读书热,已经悄然降温。许多部门的同志反映,大多青年人的读书劲头已不像过去那样高。即便是看一些书的人,也都五花八门,什么书都看。为了真正了解广大青年目前的读书状况,捕捉青年人读书的兴趣所在,1991年6月下旬,我们对我区的青年读书状况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活动。一、调查的对象、形式及准备工作我们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三部分青年:一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在校大学生,一般来讲,他们是读书的“主力”;二是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