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鲁迅在年青时代就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他在日本留学八年期间,成绩优异,为日后举起战笔献身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今天,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八亿神州,欢欣鼓舞,展望前景,一派光明。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规划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远景,激励着我们年青一代为革命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努力钻研业务技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回顾青年鲁迅的学习生活,汲取他又红又专的宝贵经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2.
话说“Ade”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两个奇特的句子:“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复盆子们和木莲们!……”中西合璧,引人注目。中学语文课本注道“Ade,德语,意思是‘别了’或者‘再见’。”这比《鲁迅全集》仅注个“德语再见的意思”是前进一步了,但是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人们还是要问: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了当写个“再见”,而非要用上一个德语  相似文献   
33.
别小看标点符号只是几个圈点,可到了鲁迅这位语言大师手里却是灵活机变,出神入化,不似语言,胜似语言,使他的杂文语言锦上添花,臻于很高成就,焕发出耀眼的艺术光彩。鲁迅杂文使用标点符号有些什么特色  相似文献   
34.
(一) 我国古籍里没有标点符号。《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什么叫“离经”?郑玄注释道:“离经,断句绝也。”就是说,一个句子完了把它分隔开来表示断句。到汉朝才有“句读”,“旬”指文辞语意已尽之处,“读”指语意未尽而须停顿之处,古书上朱红的圈圈点点便是句读的标点符号。宋朝时朱熹编《四书集注》才开始在每章之前用一个大“○”,每句之后用一个小“○”。到明代刊本小说又出现了两个专名号:一  相似文献   
35.
关于鲁迅名篇《孔乙己》的主题,目前流行的说法,一是说只批判封建教育,使人觉得立论偏颇,二是说控诉封建制度,又令人感到远离作品实际似乎比较空泛。即使水平高的学术专著也未能例外,如:“关  相似文献   
36.
鲁迅在厦门大学编写《汉文学史纲要》讲义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时写道:“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  相似文献   
37.
“启发式”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善于从学生的思想、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实际出发,按照人们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教与学紧密配合,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主动地接受、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逐步地培养出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38.
感谢退稿     
感谢退稿陈根生写下这个题目,心里不免踌躇起来,大凡投稿的。十个有十一个巴望一炮就响,你是不是神经有毛病竟称道起退稿来?可我不仅完完全全神经正常。而且确确凿凿实实在在这是切身体会。这几年出县、市、省开了几个会,会上个别大学教师听说我不过是个中学教员,眼...  相似文献   
39.
<正>(一)“头破血出”辨鲁迅笔下果真没有生造词语的现象么?有人说:有!并且举出了《一件小事》上的一句话:“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相似文献   
40.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前期杂文中的精品佳制。它发表当时就以照人的光彩强烈地吸引着文学青年们,有的忍不住赶到作者家里请教写作秘诀。(李霁野《鲁迅精神》二十五页、二十六页)有的学校立即选为“国文”教材供学生作为范文阅读,如北京孔德学校。多年来人们对这篇著名杂文的思想特色、艺术特色研究不少了,我这则小文想进一步深入到它的语言艺术领域中去捡珠拾贝,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同行们共同欣赏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