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雷江 《今日中学生》2004,(32):19-20
传说明朝有个知县很喜欢吃枇杷,有人特意买了一筐枇杷去巴结他,事先写了一张礼帖送去:“敬奉琵琶一筐,请笑纳。”知县看了十分奇怪:“本官素来不懂乐器,他为何偏要送我琵琶,而且还送一筐?莫非讥讽本官不知音乐不成?”正要发作,枇杷送到。知县恍然大悟,笑道:“‘琵琶’不是此‘枇杷’,只恨当年识字差。”这位知县大人文学修养不到家,本想吟首诗却没下文了。幸好在座的客人为他解了围,续了两句:“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知县指出了“琵琶”与“枇杷”这一组同音词的区别,客人则进一步嘲笑道:如果琵琶能结果子,那么全城的乐器就要开…  相似文献   
32.
套用前人诗歌形式而写成的诗,俗称“剥皮诗”。它常常套改诗词名篇,在貌似滑稽中寄托辛辣的嘲讽。例如清朝末年,鸦片大量涌人中国,国内一时烟馆林立,许多人出入其间,醉生梦死。有人就套用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写了一首“剥皮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3.
笔名趣谈     
笔名是作家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作家的笔名往往各有来历,妙趣横生。有的笔名化用典故,含义精深。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何以用“鲁迅”?他改姓为“鲁”,自谓有两个  相似文献   
34.
一晚上,二晚上,三十晚上大月亮。聋子听到脚板响,瞎子看到翻院墙。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四川儿歌,你一定忍俊不禁了:农历初一、二及三十晚上,哪有“大月亮”(满月)?“聋子听”、  相似文献   
35.
有关语文教学的研究有着诸多分类,有的着眼于教学情境的设计,有的则致力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对语文课堂设计做了一些分析,大致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教材的驾驭与使用、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等等三大方面进行分析,解答如何将一堂课讲“活”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6.
说"三"道"四"     
“三”和“四”作为基本的数目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就说成语吧,你统计过含有“三”或“四”的有多少吗? “三”:三心二意、两面三刀、三头六臂……“四”: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四大皆空……“三”和“四”:不三不四、朝三暮四、丢三落四……由此可见它们在我们的语言里的运用是多么广泛! “一”为单, “二”为双, “三”为“众”。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三”很自然地由确数变为约数,有了“几个”或“多次”的意思。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意思是“几个人”: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中, “三过”就是多次经过的意思。  相似文献   
37.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走在梨香院外,偶然听到两句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不觉心中一动,又听见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越觉有味。再仔细听时,不觉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泪如珠落,是什么曲子如此动人?原来是汤显祖的戏曲名作《牡丹亭》。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又叫《还魂记》,写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丫头春香游园遣闷,梦中和柳梦梅相爱,醒后感伤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到南安养病,看到丽娘画像,十分爱慕。丽娘被真情所感而复生,…  相似文献   
38.
李白与明月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酷爱明月,明月也给了他不尽的诗情。“明月”,成了李白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在诗人心中,“明月”已经不再只是天上那个月亮,而且成了他高洁品格的象征,一腔至情的寄托。  相似文献   
39.
闲话打油诗     
我们常常将通俗诙谐、不拘形式的诗叫做打油诗,可是你知道打油诗的来历吗?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当时不仅文人墨客会写诗,就连田夫野老、歌女乐工、僧道之人和市井之徒也能写诗。其中有个姓张的打油郎(卖油的人)就写了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隆。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试想天地一片白茫茫的,那井口不就成了个黑窟窿?黄狗身上沾满雪,变成了白狗;白狗沾上雪变得臃肿了。诗句虽然浅俗可笑,却也通达诙谐,所以《全唐诗》也把它选上了。由于这种诗是张打油首创的,后来人们就称这一类诗为“打油诗”。打油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  相似文献   
40.
教育如雪     
雷江 《四川教育》2006,(12):44-45
“国中”转来了个女孩叫如雪,个儿高挑,皮肤白净,打扮时髦,刚进教室时同学们还以为她是实习老师呢!她干吗从国家级重点高中转到我们这所学校来呢?直觉告诉我,这个女孩一定不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