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随着CAD、CAM在工业生产上应用,对一个工程人员来说不会AutoCAD是不行的,但即使会了速度不快,效率不高在实际应用中也是不行的。那如何提高绘图效率呢?本人以自己的学习实践来简单谈谈提高CAD2000绘图效率的几种方法。一、熟悉对CAD中基本操作命令/快捷图标的使用这一点大多数人都知道,古人云:熟能生巧。快捷图标便是CAD中大家最熟  相似文献   
32.
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工科建设成为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目标与新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求。以3D打印技术教学为主要探究对象,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3D打印技术应用于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构建、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的3D打印实验室蓝图。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3D打印技术教学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在试验中运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3.
作为黄侃弟子的著名学者曾缄,以其所译仓央嘉措情诗于近年开始重新走进读者的视野。然而,有关其生平著述,至今尚无一文介绍,更遑论研究。经多方搜检,本文拼凑出一个模糊的曾缄,虽面影斑驳,却初具轮廓。附录的诗文,既是本文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也是展开深入论述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34.
《文艺阵地》是茅盾主编的一份综合性文学期刊。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刊发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对中国抗战艺术的壮大,贡献甚夥。文章从戏剧、音乐、美术、书法与摄影四个方面,分门别类,拾取其中的精华。在存其大略的同时,力图使之能够"旧貌换新颜"。  相似文献   
35.
<正>1995年8月,《冰心全集》八卷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3月,又有九卷本的《冰心全集》再版。两版虽收录宏富,但仍有遗珠散落。其后,冰心的佚文不断被发现,至2007年,已达60余万字。该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自己走过的路》,即是其佚文的选本。同年12月,王炳  相似文献   
36.
1939年,易君左曾游历杜甫草堂。其《锦城七日记》,有过浓墨重彩的描绘。对杜甫草堂的四至及环境,其《草堂总检阅》亦有精密的考证。其《草堂寺》、《浣花溪杂诗》和《谒杜工部(子美)草堂》等诗篇,或清新淡雅,或炽烈奔放,足可流传。  相似文献   
37.
民国学者郑宾于,虽曾因《中国文学流变史》见记于史册,但其生平事迹,至今尚无一文介绍。根据所存文字,初步断定郑宾于为四川(现重庆)酉阳人。自1925年至1936年,郑宾于曾活跃于学界,但此前后,则无迹可寻。对其著述,文中也有提要式的说明与评价。  相似文献   
38.
抗战时期,历史学家杜呈祥在重庆,曾撰写大量的杜甫研究论文。一方面,杜甫青年时期的生活,深染浪漫主义的色彩,养成了杜甫的多才多艺。因此,杜诗对于唐代的歌舞、书法与绘画,都有真切而精细的反映;另一方面,杜甫的贫病生活,既使其爱国思想得以增强,也使其社会同情心得以扩大。妇女成为杜诗重要的写作对象。杜呈祥的杜甫研究,在论述和批评中,呈现出文化社会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39.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绿色采购具有政策和经济双重目标和效果。应当在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保障,强化监督以及加强宣传等方面,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相似文献   
40.
《芳草天涯》是夏衍在抗战胜利前夕应“中术”演员邀请而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话剧。该剧虽极具艺术价值,但其思想倾向却为人诟病,自发表和演出以来,集中受到三次批评:一是《新华日报》的座谈;二是乐少文的剧评;三是何其芳的责难。其中意见在文学史的书写中有固化的趋势,因此,许多研究者起而反驳,夏衍本人也有辨白。然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知识分子的厌战心态与创作困境;二是夏衍独特的美学思想与延安美学的抵牾;三是胡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