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7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6年   1篇
  1923年   1篇
  1917年   1篇
  19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八种CSSCI来源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的知识图谱,探测中国教育研究热点领域可以看到,在教育发展阶段为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传统教育阵地为学校教育;在教育活动层面为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层面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教育思想;在教育元研究层面为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教育理论;教师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热点领域。在中国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中,趋弱型前沿主要为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观念、师范教育;渐增型前沿主要为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是高校提高质量的首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通常分为三个层面: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层面。前两个层面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其设计属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首先要分析目标需求及来源,科学确立目标框架,然后对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和解释,选择合适的内容形成培养方案,最后对目标进行反馈评价,以此不断改进和完善设计。  相似文献   
23.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的时代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4.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经历了学者时期、教学者时期、开发者时期、学习者时期、网络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大学教师发展应强化自主化、合作化、专业化、终身化、国际化发展理念;尽快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推动教师队伍自主创新、科学发展;重视制度环境、心理环境和学术共同体建设,创设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多种形式的发展计划,促进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改革教师评价和晋升机制,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规律,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坚持公益性原则,完善评估机制,加强质量监控与管理,坚持规范办学,严格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26.
怎样教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成为社会劳动力、寻求就业机会和谋求个人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为此,科学教学应坚持如下原则:教学应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要专注于核心科学思想;教学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教学要充分考虑学习的复杂性;教学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知识;教学应将科学内容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都寄予积极的期望;教学要注重减轻学生的焦虑。这八项教学原则及其教学实践建议,为改进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及可资借鉴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7.
学术自由的大学本质观的应然诉求所产生的大学改革中的悖论,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本质观的重新审视。对大学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及对大学发展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可以看到,大学的本质是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双重属性的对立统一,这是一种基于对大学实然状态的分析所得出的全面辩证的大学本质观。这种大学本质观所揭示的学术自由性和受控性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据和原因。处理好自由性与受控性的关系是推动大学改革发展的应然诉求。  相似文献   
28.
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入学机会均等、缩小区域间人力资源存量差距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投入水平和校企合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依赖于资源要素的支撑,更依赖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件的优化。鉴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条件正处于U型曲线开始回升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实施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实施标准化建设;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9.
The researchers engaged in a qualitative analysis (using journaling and focus group methodology) of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of Hispanic students with White institutional members at a medium-sized, Southwest HSI. Utilizing Co-Cultural Theory and Elaborative Coding analysis, the authors mapped how Hispanic students narrated their co-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asoning (i.e., why they engage in one strategy rather than another).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lthough Hispanic students used almost all co-cultural strategies, their responses were clustered primarily around assimilationist strategies – indicating that they engage in a high degree of self-monitoring and self-censorship when interacting with White institutional members in an HSI.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when Hispanic students constitute a large or majority part of the institution’s population, they still feel the need to engage in behaviors that navigate White norms. The study concludes by examining the findings for co-cultural theorizing as well as providing insights for instructors who wish to engage in inclusive teach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3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terscorer reliability between a novice and a professional psychologist for the Minnesota Percepto-Diagnostic Test-Revised (MPDT-R).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30 individuals (18 males and 12 females) who were referred to the Applied Neuroscience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Eastern Shore. Results from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for three of the four MPDT-R scor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xpert and novice scoring criteria. Implications for the assessment of perceptual-motor problems using the MPDT-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