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559篇
科学研究   52篇
各国文化   48篇
体育   94篇
综合类   172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3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456篇
  2006年   683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战国策》中的策士凭着自己的智慧,在纵横捭阖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然而他们的人生却是悲剧性的,这主要是由于策士的依附性、策士的高傲性格、策士游说的艰险、策士间的内耗及悲惨结局使然。  相似文献   
82.
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回顾了<外国教育动态>,(即现在的<比较教育研究>)的创立与发展,反映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描述了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界与世界比较教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展望了我国比较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3.
系统整体性理论指导下的生物学习共同体的创建,需要教师作为系统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进行系统结构的合理构建。根据小组成员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职能进行合理分组,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空间合理排布,以利于合作学习小组系统整体性的发挥,如此整个教学集体将会成为卓有成效的、拥有生命力的学习共同体,最终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4.
曹操性格中的核心是毒辣残忍,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85.
在《诗经》中有部分诗歌常被疑为错简,原因是诗的内容或抒情语气前后不合。这种看法有一定根据,但失之简单化。《诗经》作为实用性乐歌,其文本形态的最后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歌唱方式、配乐、应用等。本文以《雄雉》为例进行个案分析,试图找到一条解释《诗经》章句不合现象成因的途径,从而为解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6.
实行综合性学习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也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纳入语文学科领域。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黎锦熙的著作《新著国语教学法》,在学科内容、教材内客、教学方式等方面实际上已存在着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87.
刘成伦 《班主任》2006,(11):25-26
培植激情,尽情欢呼 接一新班,见学生老气横秋缺少激情,于是,我与学生商讨后规定:"高诵班级名言,必须欢呼;朗读小队宣言,必须欢呼;个人和集体获奖或受到表扬,必须欢呼!""三个必须"一出台,每天早上只要铃声一响,在高声朗诵完班级名言和小队宣言之后,欢呼便齐声响起;每当下课时听到任课老师表扬,又是欢呼声不断;下午放学前,班级各奖项尘埃落定,欢呼声更是不绝于耳.仅仅一个月,"强迫"就变成了"自觉",班里每天都会发出阵阵欢呼声.  相似文献   
88.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9.
本文旨在从以下几方面探求<西儒耳目资>一书在辞书编纂史上的贡献:首先,是书第一次将汉字用西方字母进行了拼音化处理;其次,是书对汉字部首进行了远较中国人为彻底的形式化改造;最后,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书第一次打通了中国传统的字书与韵书的界限,将二者的长处融会在一书中.当然,是书也存在着缺点,如没有释义;但这是与其作为识字课本的性质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90.
刘兰芝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知书识礼温柔贤淑,婆婆却耿耿于怀百般刁难.刘兰芝不堪其辱,毅然"回家",再嫁前"自尽",千百年以来,人们视为封建压迫下的"殉情"行为.文章以人性为切入点,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刘兰芝的"自诉离婚、同意再嫁、毁婚自杀"等行为,对"阶级论"和"殉情说"的历史定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