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943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721篇
教育   155865篇
科学研究   8962篇
各国文化   1150篇
体育   7953篇
综合类   3923篇
文化理论   1588篇
信息传播   25652篇
  2024年   1493篇
  2023年   5931篇
  2022年   4897篇
  2021年   1955篇
  2020年   3131篇
  2019年   2995篇
  2018年   1583篇
  2017年   2476篇
  2016年   2671篇
  2015年   3664篇
  2014年   11487篇
  2013年   8124篇
  2012年   10056篇
  2011年   13886篇
  2010年   14668篇
  2009年   14597篇
  2008年   14531篇
  2007年   13272篇
  2006年   14668篇
  2005年   13437篇
  2004年   12687篇
  2003年   12066篇
  2002年   7848篇
  2001年   6141篇
  2000年   3604篇
  1999年   802篇
  1998年   598篇
  1997年   449篇
  1996年   346篇
  1995年   271篇
  1994年   234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马海芳 《陕西教育》2009,(10):39-39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词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为什么我们陕北的民歌能够久唱不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互动、人与景互动、人与物互动。在一系列的互动之中。陵北民歌完成了它的传承、发扬、延续,其生命力就在于“互动”二字。  相似文献   
142.
贺生香 《青海教育》2009,(11):41-42
正确认识和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导”在何处,又如何有效地施“导”,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呢?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43.
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看班主任如何巧妙地想方设法,去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打开心灵的窗口,走出一时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4.
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情感因素。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充满兴趣和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5.
文章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亚明的翻译理论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和探讨如“纯语言“、“来世“等重要概念,发掘蕴涵在其中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从而揭开沃尔特.本亚明的《译者的任务》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46.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主动形成能力,变“学会”为“会学”是根本。而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形式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知识结构转换的导火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做到这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策略性。  相似文献   
147.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面对脚下滔滔的流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让人唏嘘不已;而今,  相似文献   
148.
澳门大学     
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澳门邮政在此前发行过渡邮票——《澳门新建筑》普通邮票,其中3澳门元票为澳门大学。 1981年,港澳、东南亚等知名人士集资创办东亚大学,为澳门唯一一所高等学府。1988年2月15日,澳门设立澳门基金会,收购东亚大学,1991年更名为  相似文献   
149.
150.
王虎森 《学语文》2002,(1):13-13
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一课第二篇短文是《热爱生命》,作者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蒙田。短文第二段要求背诵,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下面这几句话: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