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232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726篇
教育   155949篇
科学研究   8767篇
各国文化   1176篇
体育   8131篇
综合类   3931篇
文化理论   1592篇
信息传播   25839篇
  2024年   1478篇
  2023年   5877篇
  2022年   4860篇
  2021年   1950篇
  2020年   3141篇
  2019年   2981篇
  2018年   1582篇
  2017年   2464篇
  2016年   2673篇
  2015年   3662篇
  2014年   11550篇
  2013年   8109篇
  2012年   10013篇
  2011年   13903篇
  2010年   14697篇
  2009年   14683篇
  2008年   14559篇
  2007年   13368篇
  2006年   14748篇
  2005年   13437篇
  2004年   12693篇
  2003年   12082篇
  2002年   7865篇
  2001年   6166篇
  2000年   3605篇
  1999年   804篇
  1998年   609篇
  1997年   449篇
  1996年   349篇
  1995年   271篇
  1994年   235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田作 《语文知识》2000,(4):38-39
渠,在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注为“水所居”。这是它的本义。但在古诗文中间,“渠”作为代词“他、它”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如不了解这个用法,单凭字面意思望文生义,便会造成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请看下面几例: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宋·杨万里《插秧歌》中有“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插秧只不答”;宋·朱  相似文献   
992.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993.
动词“打”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用得多且令人费解。比如打电话与打电报就不一样,虽然都用“打”,打电话是用电话通话,打电报是电讯通话;打人是打击对方,打掩护是保护自己;打游击是东躲西藏,声东击西,而打先锋是冲锋陷阵在前头。打靶、打气、打针、打印、打字等,“打”几乎无处不用,故而被人们称为“万能动词“。刘半农搜集了“打”字作为词头的八千多个词,因其语义含混,曾在《打雅》一文中戏称其为“混蛋字”。日常生活中我们已被“打”的动词用法搞迷糊了,常常忽视了“打”作为虚词的极为活跃的用法。  相似文献   
994.
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用问句表达确定意义的句式——寓答于问、有问无答、明知故问;设问句也是一种特殊的用问答形式表达确定意义的句式——自问自答、前问后答、有问必有答。二者的特点和功用泾渭分明。但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还有一种同时身兼二者属性的句式:寓答于问、自问自答、有问且有答、不需答而答。现有语法修辞著作均予以回避——没有确定其归属,给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读者留下了一个不应有的空白。试看下列例句:  相似文献   
995.
《殽之战》中“不腆敝邑”之“不腆”,中学教材注为“不体面”。此注值得商榷。“腆”是古汉语中意义较为稳定的一个词。《说文》:“腆,多也。”《方言》卷十三:“腆,厚也。”《广  相似文献   
996.
“偶尔”和“偶然”都是比较常用的词,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分别排在第4731和4732位,都是丙级词。这两个常用词是近义词。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偶尔”的解释是“(1)间或;有时候;(2)偶然发生的”;对“偶  相似文献   
997.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998.
杨忠勇 《语文知识》2000,(10):31-31
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故乡”一词,赐予许多高雅或纯朴的代称。家山: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桑梓: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后用作对故乡的代称。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梓里: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故国: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相似文献   
999.
潘明云 《语文知识》2000,(11):10-11
“君”的本义指君主,后用作对人的尊称;“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但下面所述的“君”与“君子”却颇为特殊,它们不是指代人,而是指代动物、植物和器物。一、指代动物的“君”与“君子”老虎被称为“封使君”。《太平御览·述异记》:“汉宣城太守封邵,一日忽化虎,食郡民……时人语日:‘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后来诗文中遂以“封使群”为虎的代称。老虎又被称作  相似文献   
1000.
曹作国 《语文知识》2000,(10):63-6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语文》在第246—247页汉语知识(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一文中,谈到多义词时写道:“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