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婉梅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2)
基于篇章语言学视角,从篇名标题看,"吉檀迦利"属提示型命名方式,使其主题解读更具开放性;从篇章特征看,《吉檀迦利》的创作情景令人直接引发纯粹爱情的联想;从语篇的宏观结构看,全文可分析为由统一的抒情主题贯穿始终、由103个序号衔接成篇的爱情长诗。 相似文献
12.
泰戈尔是一位诗人、作家、艺术家、小说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吉檀迦利》这部宗教抒情哲学诗集。是泰戈尔向神敬献的“生命之歌”,是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东方实践,是人类对生命、生存的大爱淋漓尽致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之所以在亚洲率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因为诗的内容和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满足了西方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渴望与冀求。 相似文献
15.
《吉檀迦利》是印度大诗人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的诗集,这本诗集使他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冰心译本我们可以感受到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的思索。该文拟对泰戈尔《吉檀迦利》冰心译本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16.
祁建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
<吉檀迦利>所颂之"神"是"泛神"的看法,从来就不为诗人泰戈尔所接受.其实,诗人的神源于印度吠檀多哲学阐发的精神实体"梵",只是又融入了从人性中抽象出来的美好品格,核心是一切宗教倡导的人类之"爱".泰戈尔认为,只要行动起来,不断亲证这一神性,世界就会变得无限美好.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以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成为东方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亲证,也是他“生命哲学”与“诗人的宗教”的完美体现。泰戈尔为追求他“生命哲学”中生命的真谛,所表现出的无比激情与爱,至今仍照耀和鼓舞着整个人类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最近,重读了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很有感触,特别是诗人追求“梵我同一”的理想境界和诗人“积极人世”的理想追求,在诗句中体现入微。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论述自译与创作、自译与翻译关系的前提下,确认了自译仍然是一种翻译,阐释了自译现象的独特性,并以泰戈尔诗歌自译为例,探讨了自译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在文本传播方面的意义,进而对其自译中出现的译本与源文本之间的差异性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