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4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1063篇 |
科学研究 | 52篇 |
各国文化 | 53篇 |
体育 | 111篇 |
综合类 | 41篇 |
文化理论 | 24篇 |
信息传播 | 3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148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65篇 |
2010年 | 149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28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富有文学色彩的著作之一,在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写人学习《史记》传统,颇得史迁之神韵。而其以"呜呼"发端的独特史论体例,既继承前代传统,又有新的创造,是作者表达感情和评价人物的重要形式,《伶官传序》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其经典化的过程,显示了《新五代史》不朽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42.
943.
以诠释表思想,以诠释成经典,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两大形式特征。要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就有必要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中国古代经典诠释,形成了许多诠释体式。具体研究这些诠释体式,是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基本做法。"传"是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之最初体式。"传"体开创于《春秋左氏传》,完善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后衍生出"内传""外传""大传""小传""别传"等形态。"传"体在创立和衍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两大诠释思想传统,即"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相似文献
944.
周幽王废嫡立庶,酿成地方诸侯与西北戎人的联合灭周祸事,连带引发两周之际的政治地理危机,不仅由此开启诸侯竞相争霸的历程,而且随着岐丰大本营的丧失和周平王权威地位的下坠,为西周王政向春秋霸政转变打开了缺口。一方面,周末政治空间失序,以洛邑为中心重构新的封建藩屏网络,为中原郑国的崛起提供了地理优势;另一方面,拥立周平王并辅其东迁成功的二号人物郑武公,一身兼领王官伯与方伯双重身份,在秦、晋等大国受困于内忧外患的空档期,大兴“尊王”之举,复有“正东方之诸侯”的机遇,积极实行联盟策略,实已开启霸政先声。至其子庄公时,郑因桓王夺政事件而丧失一贯的王官伯地位,更全力向外服诸侯和方伯身份转型,结强援、伐弱旅、败戎夷,乃至“逐王于葛”,堪称小霸列国间。然而,郑庄霸业是以挑落王室权威、败坏旧有传统而以强力实现,难以得到诸侯公认,最终因庄公谢世后郑国内乱而无以为继。自此以后,春秋霸政进入一个力、德相配,尊王、攘夷并行的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945.
出奔事件大量出现于春秋时期,与当时国家结构变迁和国家权力体系变化密不可分。王权衰微,周室控制能力下降,一体化国家结构逐步解体,各邦国纷纷独立发展,形成了有利于出奔的政治真空地带;血缘政治的弊端凸显、各国君权下移,无法规范贵族政治参与行为,经常引发全局性的政治动荡,以致出奔连绵不断。到了战国时期,列国兼并加剧,独立政治实体减少,出奔者的选择空间大幅限缩;各邦国权力体系全面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冲突保持在相对可控的状态,引发出奔的诱因也大为消解,出奔频次降低。出奔现象的盛行和式微,正与早期国家结构和权力体系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相对应。 相似文献
946.
本文论述了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的缺陷厦其引起的社会矛盾与危机。认为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在经济上实行垄断政策,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以法饰儒”,对外穷兵黩武,使封建国家由盛至衰,它体现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在凸显君主专制与儒家“德治”思想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儒家士人的批评与反思。这种批评与反思,为其后盐铁会议的召开、“春秋谷梁学”的复出以厦儒家学说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7.
晚清山東青州所出之"太室埙",自其發現之初即被當時學者認爲是齊地故物.本文將太室塤銘文與《陶文圖録》等陶文匯纂圖書中的齊地陶文相比較,打破傳統舊説,認爲陶埙銘文與齊陶文風格不侔,應非齊地所制.并以"陽城倉器"之銘文爲橋梁,指出陶埙銘文當歸於"三晋兩周地區"文字體系.試證太室塤出土地雖在山東青州,但實際應爲東周王室所造所... 相似文献
948.
949.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