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她一定来过     
我想 她定是想念我的 所以 她一定来过 在我不经意的时候  相似文献   
52.
雪儿 《初中生》2007,(7):18-19
“难得有这样聪明的姑娘。”认识一年多以来第一次得到他的表扬。  相似文献   
53.
月亮不是一直很明亮吗 我想她一定天天洗澡 银河大概是个洗澡的好地方 如果没有鱼谁陪她玩儿呢  相似文献   
54.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55.
刘泽洋 《课外阅读》2011,(5):161-161
在课堂教学学生质疑性思维的培养于2010年7月在区教科所立项,学校数学组以开展研究,那么什么是质疑思维呢?笔者认为质疑思维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可否或假设)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案)的思维。  相似文献   
56.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让学生实验,经历猜测、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检验等过程,初步体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  相似文献   
57.
在第二届国家级新课程培训班上,笔有幸听了本班学员特级教师刘德武的一堂示范课——“可能与一定”。短短的一节课。让我领略了刘老师的风采,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刘老师在整堂课中使学生“跳出数学学数学”的巧妙设计。  相似文献   
58.
傅余宏 《云南教育》2002,(31):35-36
一定要争气》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配合课文的一幅图是描绘童第周在路灯下学习的情景。课文共6个自然段,分三部分介绍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学生时代勤奋学习的两件事,表现了他“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说明了只要有信心、肯努力,外国人很难办到的事,我们也能办到。教学本课,应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和体会句子的意思,弄明白课文中两次写“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思想教育。一、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运用课件或挂图,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9.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层出不穷,大都围绕着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做文章,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致使很多语文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与课文理解分析本身不甚相关的内容上,真成了"工夫在诗外".这种现象导致课堂教学常常误读文本,使得教材不能充分发挥范例的作用,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比如,我曾经听到一堂课,讲的是人教版初中教材<你一定听得见>.这篇课文的主旨在于引导读者敞开自己的心扉,从最细微的声音、最简单的事物中体会大千世界中丰富的生命信号.可是教师却用将近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有关声音的游戏:他把全班学生分作两组,甲组利用身边所有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在教室里制造出各种声音,让乙组同学闭上眼睛仔细听,猜测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一时间桌椅声、尺牍声、纸笔声四起,然后两组交换游戏.这堂课上得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但恰恰是这种表面的热闹掩盖了教师对课文解读的肤浅,丰富的形式反倒遮蔽了学生的耳目,使他们离课文越来越远了.对于课文解读的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  相似文献   
60.
以“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为例,论述如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经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