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安石七言绝句的语言艺术十分高妙。以意取胜,识见精辟,多用反问感叹句法。善用对仗、顶真,在短篇中形成音乐美,形成回环起伏、流转如珠的效果。善用重字,追求七绝的声情美。善用钩字形成节奏感。善于用虚字,使语言流转自如而不至于僵化。  相似文献   
82.
有唐三百年,在七绝创作上,李白、王昌龄实为辉映千古的双子星座,历来为诸多论家推崇备至。其七绝艺术各有特征,亦各有至处。主要表现为:诗境的营造上,李诗深宏雄阔,王诗则清幽玲珑;诗意的表达上:李诗奔放明快,王诗则含蓄蕴藉;诗篇的构造上:李诗不拘格套,王诗则恪守章法。因此,他们的七绝只有异同而难分优劣。那些强执一端、率意褒贬者,都未免胶柱鼓瑟,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83.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我国学史上颇负盛名,人们普遍认为,其七绝具有“婉丽”,“锤炼”的风格特色。笔认为,这一风格特色主要表现在王昌龄以女性为题材的七绝中,它是王昌龄继承并改造齐宫体诗的结果。本从七绝体裁,诗作题材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4.
骆礼刚先生在《王昌龄二题》一文中认为: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非由七绝乃因五古。笔者认为,王昌龄引用已诗时多为五古,实时其向生徒讲授五古的做法时所致。而并非其有意推崇自己的五古。无论从王昌龄对七绝创作所投注的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还是从当时诗坛五大创作的诗人群落及王昌龄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来看,抑或从王昌龄七绝于当时多被诸管统争相传唱的实际情况来看,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确因七绝而非由五古。  相似文献   
85.
《纪晓岚吟诗》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古代历史故事,记叙了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江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突然要他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且诗巾必须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时间里吟唱出绝妙的“秋泣独钓”古诗,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86.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87.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池,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画图。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景区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88.
沈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他从小就跟随做官的父亲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视野开阔,爱好广泛。他喜欢动脑筋,天文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没有他不研究的。  相似文献   
89.
耿宝强 《语文知识》2005,(10):33-34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擅长七言绝句,喜欢描写农家生活和儿童形象。他笔下的许多儿童诗都顿有意趣,下面撷取几首,以飨读者。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小孩儿早上起床后,发现盆里的水结成了冰,于是设法把它“脱”下来,用彩色丝  相似文献   
90.
七言绝句是古诗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诗体。元·杨载《诗法家数》指出:七绝“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起句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句转变得好,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检索大量七绝诗可以发现,其第三句的“转笔”之法有若干程式可循,较为常见的有“忽然”、“设问”、“劝慰”、“劝阻”、“假设”、“臆断”、“可怜”、“但使”、“最是”、“纵使”十式。逐一例释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