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60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博雅 《职业圈》2008,(19):91-93
马未都开讲了。最近,CCTV《百家讲坛》栏目正在热播“马未都说收藏”系列讲座。一夜之间,这位北京著名的收藏大家,成为了大众追捧的新星,他的粉丝们还有个统一的称谓“马扎儿,而“马扎儿”们最扎堆的地方,莫过于马先生创建的观复博物馆,据说这是新中国首家私立博物馆。  相似文献   
52.
高兴  一水 《新体育》2008,(3):26-27
许三多、铁三角、三生万物、三生有幸、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对中国运动员来说.北京奥运会是明日的荣耀.不是每个人的运动生涯都能等到这样的机会来表演的。可舞台虽大.却不是谁都有机会来想唱就唱的.按照规则.诸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女子马拉松等项目中.有的仅有三个人有机会代表中国。  相似文献   
53.
《音乐课程标准》(201l版)中明确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英国教育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音乐。”聆听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但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自控能力不够,因此,他们在聆听音乐时,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往往会“做小动作”“讲话”“走神”。针对这些现象,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借用通感,丰富体验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4.
《传媒》2005,(7):1-1
美哉数字! 自古以来,文明的发祥都与对数字的认识有着深刻与紧密的渊源关系.中国商周时代,就以"河图"、"洛书"九数之妙,而化万物之理.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著名观点也是如此的相似: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美是和谐的命题,实质上建立在几何学关于"秩序、匀称与明确"法则的诠释之上,黄金分割律的发现就是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55.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56.
通感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哪全过程.在诗歌创作的构思阶段,通感作为诗歌结构的发展环节,虽不多见,但于结构构思中一经使用,马上使诗歌结构灵蕴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57.
祝华英 《武当》2007,(2):42-44
我们中国道教最高的信仰是,宇宙空间的“自然大道”。自然大道,历来被人称之为“造物主”。这主要是形容“大道”有万能的造化能力和能量,也说明“道”之二元化大能量的机能运动,能促进动植万物生命的生生化化。故道祖太上老君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足以说明宇宙中的“自然大道”是化生万物生命的“全息”之本源。何谓“全息”的生命之本呢?即“道”是统领万类生命活力的本根。  相似文献   
58.
“通感”作为心理学名词可能不被人们所了解。此词来自于希腊语“synaesthesia”,简单理解就是“同时感受”。它是指对一个感官或感觉区域的刺激,会引起另一个感官或者感觉区域的反应。也就是说,人体的两个甚或多个器官面对同一事件、物体等刺激时而先后产生了相互的感应。比如说有些学生看到字母A会引起红色的感觉,有些学生听到“do”,会看到黄色等。  相似文献   
59.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60.
古今中外,通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眼球。在传统修辞学上,通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随着Lakoff和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d By)问世,人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对通感进行审视。收集了有关通感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此进行了分类梳理,以期人们对通感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