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62篇
科学研究   50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122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正我儿时就爱涂鸦,与毛笔有不解之缘。三国人物、唐宋书法,都是我涂鸦的范本。小学的描红,常得到老师夸赞,并让我写标语,布园地,这对幼小的心灵是极大的鼓舞。长大了,学业繁忙,再无更多的时间写字画画,好在生活在书香底蕴厚重的南京,博物馆门前,我常驻足静观,对各  相似文献   
82.
郦道元的《水经注》弥补了《三国志》没有地理志的缺憾,大体承袭了《水经》的写作思想,全书涉及到的三国史事,详于曹魏,略于蜀吴.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和地域文化发展的引擎,《水经注》为我们展示了三国时期城市文化地理发展的靓丽景现.  相似文献   
83.
基于《三国史记》中大量的主谓倒装、连动式谓语、状语后置、双宾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兼语句式、主谓词组、名词动用等9类古汉语语法例句,与现代英语语法进行初步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共同特点与差异性,可以看出“《三国史记》古汉语宾语前置主要出现在否定句、疑问句、陈述句里,现代英语则主要出现在否定句、感叹句、疑问句中”;主谓词组出现在主谓句的下层都有取消上层谓语地位的作用等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84.
汉水流域是全国三国文化核心区之一:三分鼎立,规划于隆中;三国肇基,得力于夏口;三国终结,策动于襄阳;三国文化,汉水为重。三国文化是汉水流域传统资源的优势文化。培育汉水流域三国文化带必须立足襄阳,打造三国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走出汉水,建设湖北三国文化圈;放眼未来,让三国文化传之后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5.
《中论》所反映的徐斡儒家思想有几个特点:坚持儒家的理想道德;反对寻章摘句的繁琐经学;参与社会上重大思想问题的争论,批判虚浮之风,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阐述儒家治国的理论,与国家政治实际紧密结合;援儒入法,儒法结合,使儒家思想更具治国效力。  相似文献   
86.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但少读《三国》好像没有什么歧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四大才子书之首"。该书以忠义谋略取胜,书中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很容易吸引青少年阅读。书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和人物早就妇孺皆知,成为包括学生在内的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87.
人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社会的缩影、文化的结晶。三国时期的人名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宗族观念、尊士观念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人名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一方面反映当时的文化思潮,另一方面又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元宵节那天,人们除了团聚,吃元宵,还要赏灯,猜灯谜取乐。那些悬挂在彩灯上的灯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元宵节人们要猜灯谜呢?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只不过是写在彩灯上的,因此而得名。灯谜又叫灯虎,所以猜灯谜也叫"猜灯虎"。  相似文献   
89.
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yóu)是大书法家蔡邕的第二代传人,他对书法的痴迷到了发狂的地步。据记载,钟繇曾发现韦诞有蔡邕的练笔秘诀,便求韦诞借给他阅读,但因为书太珍贵,虽然多次苦苦请求,韦诞仍没有答应。于是钟繇忽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以拳自击胸口,伤痕累累,这样大闹三日,终于昏厥而奄奄一息。曹操命人急救,钟繇才大难不死,渐渐复苏。尽管如此,韦诞仍铁心一块,始终不肯将秘诀借给钟  相似文献   
9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