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9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欧阳摩一 《收藏》2008,(12):66-68
2006年12月,傅抱石先生家属秉承爱国弘艺之大义,往前两次向国家无偿捐赠傅抱石绘画力作(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向故宫博物院捐赠画作30余件,一次是804年代南京博物院捐赠画作360多件)的基础上,第三次向国家捐赠傅抱石作品,包括印章、画稿、书稿等计173件(册)。其中抱石先生篆刻并常铃用的印章精品71件,著作手稿及相关资料86件,速写稿16册(290张),十分珍贵。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外文的引入,导致"信、达、雅"早已不能够满足翻译者们的需求。对此,中外译界人士争相研究和谈论,最终提出了翻译求似说。《文学翻译谈》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翻译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译或形似,一种是意译或神似。本文旨在研究翻译求似的相关内容,并从美学角度浅析其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视解说词,顾名思义,就是口头说明、解说的词。解说词的好坏,直接关系节目的优劣,生活中许多文章写得好的人却写不好解说词。它是一种重要的电视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对节目中风光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等都起着至  相似文献   
14.
一、命题特点(一)命题范围:命题涉及的主要是2500个常用字,个别出自1000个次常用字;也有一部分是从教材中抽取的,且多为课本注释;选入题中的注音多为现代生活中常用的、常错的,熟知且易混淆的。古音异读可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15.
16.
辨字造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诚  田利国 《编辑学报》2001,13(5):306-306
在改稿中常发现医生写了一些错别字.究其原因,往往是对一些字的形、音、义辨别不清.现对一些实例,用"辨字、造句法”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罗山县属于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堪称第一批吃螃蟹者。近几年的探索、收获与困惑并存,喜悦与阵痛交织。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与其他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共同成长。我目睹了他们的艰难探索,领略了他们的课堂风采,体验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段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遗憾的课堂瞬间一经定格,我发现,它们往往飘忽在神似与形似相互碰撞的矛盾怪圈之中,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新课程理念。拒绝形似,追求神似,应该成为参与新课程实验的音乐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中国绘画百花园中,岭南画派是一朵风姿绰约的奇葩。上世纪初,在时代的感召下,以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的一批广东画家,致力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倡导“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立足传统,积极向日本欧美绘画艺术学习,创作表现时代的新中国绘画。岭南画派绘画突破传统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个人怡情;台性的局限,主张写实,注重写生,描绘现实生活,在发扬中国画笔精墨妙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技法,加强了作品的色彩表现力。经历百年的实践,岭南画派绘画生机蓬勃,代有传人,为发展现代中国绘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几道高考题为例,阐述直线和圆锥曲线相交,涉及交点坐标问题且计比较复杂时,可巧设一些辅助元(参数),然后在解题过程中,巧妙地消去辅助元(参数),而不必求出这些辅助元(参数)的值,以优化解题过程,使计算过程更为简捷.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傅雷的“神似论”及“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即“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方;不能两全时,应不拘泥于字面,死于句下,略于形色而得神气,即不求貌同,正由神合。如此,方能再现原文精髓,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