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5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煜《虞美人》词洋溢着深挚的情感。该词以眼前的实景和忆往事的书写抒发了人生的短暂无常和宇宙的永恒,寄托抚今追昔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并把一己的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痛苦融合在一起,超越了时空限制,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哀,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使人容易从词中激发某种类似的情感共鸣。词句凄婉动人,感人肺腑,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作者简介席慕蓉,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精彩段落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  相似文献   
3.
一棵柳杉     
一滴雨落下来,它噙住了,长久以来都没有过雨了。这是一株孤立木,在石灰岩地带,一棵柳杉。柳杉张开细小的叶,那螺旋状闭合许久的叶,此时正螺旋状地悄然张开。雨滴旋进去,把叶充满,而后从叶尖垂下,形成水钻。雨声疏朗,继而子弹一样密集,复仇似的,一个黄昏便将一整个秋天下完。入夜便是深冬了。树对季节最为敏感,但在这个无常的地带和无常的年份,它也不知所措。它还没来得及从对雨的渴盼中醒转。一夜的雨。听着冷雨,听着深冬,听着旷世的荒寒。草木先前还淅淅沥沥,后来都沉默了,巢里  相似文献   
4.
我儿:写这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因:(一)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点说好。(二)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三)这备忘录里记载的,都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意思是水是流动的、无形的,而用兵之道就像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充满了变化。这句名言,用来形容中考作文考题也是非常贴切的。虽然每年的考题都不一样、但是只要掌握了命题的规律和写作的方法,这一定能写出好的中考作文。  相似文献   
6.
笋子 《钓鱼》2006,(17):28-29
读了《钓鱼》13期上王书生的文章《水温无常是根本――与温差是决定钓绩好坏的关键的作者商榷》之后,觉得有必要作一些回答,也算是对拙作《温差与上钩率》(见《钓鱼》2期)的一点补充。《水温无常是根本》(以下简称“水温”)的结论是“综上所述,我认为,出钓当日温差对钓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较早提出天命无常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天命神学论;孔子于其后系统阐述了与传统天命神学有别的天命有常论。比较二者天命观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玉的《观音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第五代导演对历史文化进行清理和第六代导演对当下社会、政治、人情关照的视域里超拔出来,镜头从世俗的坚硬外表切入,探进生命的深渊进行超越式书写。它把电影的现实关怀拔升到叩问个体终极命运的高度,表达了生命的无常感和悲怆感,这使《观音山》在中国电影中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者电影”。  相似文献   
9.
倪清华 《收藏》2007,(3):114-114
一日,藏友告知他那儿有人售书,匆匆赶去,见一对老年夫妇从包里小心翼翼取出几套书,其中就有这套《延古楼增订世事通考全书》,问价,老者说自己不懂,叫我开价,我开价200元,不料老者起身抱书就走。  相似文献   
10.
余华和村上春的作品,可以从无常观的角度来解读。中日两个当代作家传承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它们的代表作所表现的意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两者在表现东方式的无常观时,前者多着力在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后者侧重于在个人心灵本真上感悟生命的意义。前者的笔调冷峻有余,后者则更显轻灵。通过其表现无常观的异同,我们能进一步领略中日两位作家的创作艺术与各自传承的文学传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