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5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体育与科学》2017,(3):63-68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吉登斯的结构化和消费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梳理休闲体育的历史渊源和地位变迁演变,探寻休闲与体育互构背后的本质动因,并针对休闲体育的异化提出了救赎的对策性建议。研究认为:纵观休闲体育的历史渊源和变迁,休闲体育的发展和变革顺应了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休闲与体育的边界日益模糊,在后现代背景中发生了相互解构和建构;休闲与体育的互构既是个体化和反叛化的集体行动也是人们对身体赋权和人的主体价值的重新审视;在这一过程中,休闲体育一度丧失了其理想维度,被工具化和消费化,进而造成阶层固化和人的异化。由此提出了树立人本主义休闲体育理念和行业恪守自觉与自治的伦理救赎原则。  相似文献   
442.
论佛教咒愿文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咒愿文是佛教徒为施主诵祷祝祈时宣念的文辞。在传世佛教律典和敦煌文献中,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咒愿文。佛教咒愿文有其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早期的佛教咒愿文具有浓厚的宗教教化功能,唐末五代的敦煌咒愿文和斋会咒愿,则显示出极其鲜明的世俗功利色彩。佛教咒愿文的演变是佛教传播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它揭示出隋唐以后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443.
龚鹏程 《文化学刊》2009,(1):132-132
龚鹏程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面对现代社会,若想重建礼乐文化,让儒学具体作用于生活世界,就需要在反现代性的世俗化及形式化方面着力。反世俗化,有两个方式,一是重新注意到非世俗的神圣世界,由其中再度寻回生命归依的价值性感受,重新体验宗教、道德的实质力量,并以之通达于美感世界;二是针对世俗化本身再做一番厘清。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其实并未能真正符应于社会生活的原理。  相似文献   
444.
《收藏》2008,(5):100-104
中国古代玉器的生产贯穿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整个历程。玉器风格在六朝与隋唐之前后有明显不同:魏晋以前,玉器的生产受制于封建礼制,有森严的等级和形制限制;从隋唐开始,产生了清新活泼、贴近生活的世俗化玉器体系,器形以实用的玉佩饰和玉器皿为大宗。在玉器皿中,除了传统的碗、杯、盘造型,还有一种肖生式的玉器皿。  相似文献   
445.
高琛 《收藏》2008,(12):64-65
明清画坛画派各异,世俗化的文人画渐为主导。在明清两代陶瓷的繁荣时期,斗彩瓷的主题与纹饰更是体现了世俗化的文人画风尚,日寸代特征处处流露。  相似文献   
446.
《文化学刊》2011,(6):99-99
万俊人在2011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撰文指出,除了世俗化、市场化的环境影响之外,“三俗”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否与我们理论界的某些消极无为有关?这么多年来,我们对社会的主体意识形态和社会基本价值观念是否关注不够?我们甚至羞于或者怯于用理论的方式去研究社会的意识形态问题、道德价值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447.
西方现代教育肇始于神圣性向世俗化的转向,洛克的“白板说”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白板说”力图张扬一种世俗化的实践原则,其以人类“趋乐避苦”的倾向为起点,以追求可衡量的、安稳的世俗幸福为目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洛克的道德教育不再引导人们朝向一种道德完善的至善目的,而是旨在帮助人们获取一种实用的道德法则,使其能够正确地追求自我利益与荣誉、进而促进生活的便利。因此,洛克的教育学背离了“古典目的论”,后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或责任是实现人类形式中所隐含的高贵与完美。“白板说”一方面为现代教育摆脱宗教狂热,走向启蒙理性奠定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如何在一个世俗世界重新敞开人类道德的超越性纬度,也是洛克乃至当今教育始终需要回应的一个疑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