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1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9篇
教育   12819篇
科学研究   1333篇
各国文化   119篇
体育   1345篇
综合类   373篇
文化理论   180篇
信息传播   284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1770篇
  2013年   1092篇
  2012年   1451篇
  2011年   1729篇
  2010年   2014篇
  2009年   1729篇
  2008年   2054篇
  2007年   1586篇
  2006年   1051篇
  2005年   955篇
  2004年   679篇
  2003年   376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21.
靖鸣  刘锐 《新闻知识》2008,(6):54-56
一、问题的缘起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虽然,"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对大众传播行为的研究,但同样适用于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122.
杜骏飞 《视听界》2008,(4):24-27
本文就震灾期间具有良好表现的6种主要的交流媒介——电视、网络、报纸、广播.手机、个人电台通讯作个案解析。  相似文献   
123.
在《图书馆建设》创刊3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和该刊的普通作者,以"我与《图书馆建设》"为题谈谈我的一点个人感受。  相似文献   
124.
《新闻实践》2008,(12):42-42
11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采编人员合法的采访活动,不得对业经核实的合法新闻机构及新闻记者封锁消息、隐瞒事实。  相似文献   
125.
现任天津市文联主席的冯骥才,是当代著名大作家.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曾经感染了国内众多的读者.特别是他写的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通过对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相.但是,由于他的疏忽,这篇作品的出版和再版,却为他惹来两场著作权官司.这两场官司,前一场他没输,最近的一场,却意想不到地输了.  相似文献   
126.
范军 《编辑之友》2006,(3):73-75
老出版人李瑞良先生数十年致力于中国文化史、学术史的研究,成果丰硕.他先后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出版了<中国目录学史>、<秦汉时期的书籍文化>、<福建出版史话>、<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等专著,另有论文数十篇见诸报章.  相似文献   
127.
异质化传播:新媒体的本质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笑 《传媒》2006,(11):67-68
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一直走的都是"同质化传播"的路径,把相同或类似的信息,毫无区别地传达给受众.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需求的差异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于信息内容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8.
媒体的日趋商业化,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使得大量偏离传统新闻学的坏新闻涌现:不核实、不准确、不公正、猜测、低级趣味.  相似文献   
129.
博客发展方向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雯雯 《青年记者》2006,(20):67-68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博客和博客文化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也不仅是个人表达自由,准确地说,博客体现的是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个人日记和个人网站主要表现的还是“小我  相似文献   
130.
名誉,是社会对民事主体的品德、才能以及其他素质的综合评价①.名誉权即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不是某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也不是某个人的自我评价,而是一种社会评价,正因为此,名誉才对民事主体至关重要,名誉受损可能会给民事主体在情感、信用、经济等各方面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