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科第情结是人们对科举考试"所产生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其中,既包括举子对科考的向往与憎恨,也包括常人对科举的感情,具体到《聊斋志异》,又包括神仙鬼怪对科举"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了。认为科第情结必然源于科举制度,其内容根源于科举制度,但是更与举子的际遇、科场经历、个人独特个性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本文以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展开对培养初中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研究。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1.任务导向型培养为强化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运用导学的方式以课文文本知识学习任务为导向,在特定问题的展示、解决中不断质疑、分析并解决,在学习任务和目标的完成中达成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3.
我梦见妈妈到学校看我.一瞬间,树木和房屋发疯似的四处乱窜,地面裂开一道缝隙,把我和妈妈隔开,越来越远.我伸着手,绝望地大声叫喊……醒了,妈妈正坐在床边,给我擦汗.  相似文献   
104.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层与知识阶层之间交易福利与顺从、权力与拥护的政制设计,提供了统治阶层购买忠诚、知识阶层收获待遇的交换场域,因此,商品属性是其固有属性之一.在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明清小说中,科举制的商品属性的生成前提、盈利状况与后续效应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展现,从实利角度解释了科举制度能够吸引无数士子迷乱癫狂、撩拨市井大众...  相似文献   
105.
第一次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在"目录"前一页孙先生照片的下方,我看到一段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似乎在刹那间,我被这几句话击中了,击中我的不仅仅是孙先生遒劲的字迹.  相似文献   
106.
语文课堂上,在快速阅渎完《范进中举》后,学生应老师要求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如老师所料谈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的的毒害,绘声绘色的读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片段描写。  相似文献   
107.
我一直觉得文字是个奇妙的东西,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气息。对于读者来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也许正是因为读书像在与作者面对面,我一直相信看到喜欢的书就是因为文字的灵气与我们有缘。相信每个人都有被一段文字打动心弦的时候,当看到《范进中举》之后,我去买了《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108.
语文课上,老师讲《范进中举》,讲着讲着,听到有人在轻轻啜泣,接下来又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擦眼泪。教室里的空气凝住了,老师的心酸了,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相似文献   
109.
<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为作文增添神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抓住典型事物描写文章来自生活,只有真实反映生活的文章才会吸引读者,细节描写是由点入面表现生活,就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样,一个典型的家庭能反映一个社会的现状,写作也一样,老师应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人物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生活习惯,写作时抓住一两个典型事物进行细节描写,可以  相似文献   
110.
正在省研修学习模块二专题中,方老师讲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让三颗心一起跳动"。我对此感触良多,方老师讲的"三颗心",即文本作者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即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拙劣的体会,与同仁们一起探讨。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根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更具有思想价值,更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