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从右玉道情的历史渊源、音乐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现存的音乐形态及民间艺人的口传史料,分析研究了右玉道情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右玉道情戏的音乐特点与音乐结构,以及借鉴其他剧种的板式,从唱腔曲调、演唱发声、乐器伴奏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2.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已逻辑地走向了“兴”,因此,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字或一个“感”字。如果说“感物道情”与“交感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考察“感物”方面的话,那么“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则突出了朱熹对“情”之合理性的关切。“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反映了“感物道情”对“诗言志”理论的改造与深化。  相似文献   
23.
作为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县道情,历史悠久,曾在吕梁山上盛极一时,但目前生存状态堪忧,县剧团名存实亡,民间演出力量微弱,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4.
王夫之在谈到《诗经》时,曾指出:"诗达情。"①在此之前,朱熹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在论及《诗经》时,朱熹认为,《诗经》的特点之一在于"感物道情,吟咏情性"。②不难看到,二者都把情感的表达作为《诗经》的重要方面。确实,"诗"与"乐"有相通之处,早期的儒家学派对"诗"和"乐"都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我们读《论语》就可知道,其中常常提到"诗"和"乐"。"诗"和"乐"的相通之处主要就在于,二者都涉及情感的表达。从总体上看,《诗经》之中确实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从日常生活到社会政治领域,从世俗的追求到终极的产切,都不难注意到情感的内涵。  相似文献   
25.
碛口镇位于山西临县的南端。清至民初,“口外”经济发展,碛口凭借黄河水运而成为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水旱转运码头,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黑龙庙位于碛口卧虎山半山坳,分为上、下两庙,其建制规模基本相同。庙内现存有不同时期的碑刻十通,通过解读碑刻,对黑龙庙的历史、碛口商贸以及当时人们的民俗信仰有相当了解。黑龙庙碑刻不仅是研究宝刹的宝贵资料,更是当年碛口繁荣的历史见证者。  相似文献   
26.
从音乐史的角度,杨荫浏、夏野在著作中分别对宋元时期的陶真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在其基础上,对照分析"浙东"丘陵地区的道情、花鼓莲花、鼓词,发现这些曲艺和宋元时期的陶真有相像之处:农村文艺,听者为"村人",说唱者为"路歧人";吟唱风格,伴奏乐器为鼓,歌词多为七字句,结构为上下句反复。这些相像之处及音乐特点,或许是宋元时期陶真在"浙东"的遗存。  相似文献   
27.
环县道情皮影孕育、诞生在环县这块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之上,2011年作为中国皮影戏中重要的一支列入世界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具有显明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并以其原生态艺术群体繁衍至今而饮誉全国,新时代赋予古老的环县道情皮影新的内涵,它以崭新的姿态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再次证明它显活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其民俗文化特色做以浅析。  相似文献   
28.
东台道情是曲艺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它在内容题材、曲牌唱腔及表演形式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征从不同层面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并使其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因此对这些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无论对道情艺术的发展,还是对道情艺术的理论研究来说,都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9.
临县民俗原始古老、丰富多彩,质朴厚重是其显著特征。探讨临县民俗文化的特性及其社会功能,发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对认识临县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