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金豆借粮》是太康道情中经典曲目,深受豫东地区人们的喜爱,《王金豆借粮》创作本意是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道德讲人情,不贪图富贵。社会走到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变化,被创作出来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却随着时代一道走来,他们并没有因为时代及法制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他们仍然在日常生活中对豫东地区人们的法律观念。本文就通过对《王金豆借粮》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分析,意在探讨传统经典剧目与豫东地区普法教育之间找出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32.
悠悠古道情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邮票小型张边饰图片,采自笔者的故乡——河北省井陉古驿道。手捧这枚小型张,品读“里耶秦简”、“酉阳丞印”、井陉古道这些置邮传命的历史见证,勾起了笔者浓浓的古道情。  相似文献   
33.
魏刚 《新体育》2014,(10):28-31
金秋的10月2日深夜,仁川亚运会进入尾声,本刊编辑部成功连线刚从“前线”回到亚运村的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  相似文献   
34.
2008年,在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两档重点新闻节目发稿260多篇,比去年增长近40%,排全国各省市台第二位。其中,头条15篇(单发头条1篇,综合头条14篇);  相似文献   
35.
董斌 《文教资料》2009,(8):72-73
山西省临县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临县道情便是其中之一.其风韵多姿多彩,极具艺术特色.但在今天,其处于严重的边缘化境地.本文对临县道情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色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保护临县道情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36.
语言是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有凝聚力的文化。方言俗语更是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显著标志。临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历史演变、交通条件等各种因素,形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方言俗语,既古老又丰富,土而不俗,奇而不怪,蕴藏着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7.
廖奔 《文化遗产》2022,(1):38-47
全真教活动地域,金代为关中到山东一线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元初扩大到整个华北地区,其时正值北曲在中原民间兴起、塑型、成熟并传播至整个北方地域的时期,两者有着时间、空间上的共生与互为覆盖关系。全真教的重要传教方式——利用词曲传唱在底层民众间宣传教义,使之更与北曲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形成互相为用、共同兴盛的民间文化与宗教现象。研究二者之间的密切依存甚至是互为寄生关系,既有助于对北曲形成路径与内容构成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全真教文艺观与传教方式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8.
王夫之在谈到《诗经》时,曾指出:"诗达情。"①在此之前,朱熹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在论及《诗经》时,朱熹认为,《诗经》的特点之一在于"感物道情,吟咏情性"。②不难看到,二者都把情感的表达作为《诗经》的重要方面。确实,"诗"与"乐"有相通之处,早期的儒家学派对"诗"和"乐"都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我们读《论语》就可知道,其中常常提到"诗"和"乐"。"诗"和"乐"的相通之处主要就在于,二者都涉及情感的表达。从总体上看,《诗经》之中确实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从日常生活到社会政治领域,从世俗的追求到终极的产切,都不难注意到情感的内涵。  相似文献   
39.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晋东南地区道情音乐衰落现状的调查,从民间音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两方面探寻其表象背后的种种根缘,认为先天功能性的不完整与后天现代化的影响是导致晋东南道情音乐衰落的两个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不应只依靠外部给予的保护,还应该积极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