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6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教育   18615篇
科学研究   612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234篇
综合类   546篇
文化理论   50篇
信息传播   549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339篇
  2015年   665篇
  2014年   1650篇
  2013年   1140篇
  2012年   1317篇
  2011年   1495篇
  2010年   1410篇
  2009年   1423篇
  2008年   1612篇
  2007年   1339篇
  2006年   1142篇
  2005年   1013篇
  2004年   1026篇
  2003年   993篇
  2002年   1134篇
  2001年   841篇
  2000年   481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现代高校图书馆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强调以人为本、弘扬主体性的现代,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信息资源组织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应以尊重人为前提,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这一理念,使图书馆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2.
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时代",正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微媒介在开拓大学生新知空间,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负效应。当下,如何增强大学生微媒体自律观念,构建微平台主体性道德人格成为突出的时代课题。文章从"微理念""微氛围""微机制""微制度"四个方面出发,寻求"微时代"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的实践路径,这将有利于推进清朗微网络空间的搭建。  相似文献   
53.
王润 《编辑之友》2018,(8):61-65
“数字鸿沟”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将“数字鸿沟”问题放置于我国具体的互联网实践之中,从人的主体性和技术的社会因素两方面加以认识,以充分理解中国社会背景下“数字鸿沟”问题的现实情境.通过对64名被访者的访谈,笔者发现信息弱势群体试图摆脱社会结构的限制、发挥人的主体性,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身体不在场特征、中低端通信市场以及信息化的普及为数字鸿沟的弥合提供了可能性,反映出中国网络社会突破“数字鸿沟”的潜力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主体性教学模式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旨在塑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主动参与积极交往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5.
56.
超越群体的自私——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生活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但自私始终是包括部落、种群、宗教、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不同层次群体的本性之一。过去时代,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中,群体自私性的影响基本上是局部的、地方性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群体,尤其是超大群体的自私已经具有了全球效应,有导致毁灭人类的巨大风险。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克制、超越群体,尤其是超大群体的自私,是时代赋予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7.
多元价值社会的各种价值体系对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众说纷纭,这就有必要重新给道德教育一个合适的定位。透过价值现象学的分析,人的内部实际存在一个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内的三类价值又是按一定的序列排列的。道德教育作为维护心灵价值的一种手段,就是为了捍卫人的价值系统中合理的价值序列,既要防止真善美本身的价值被侵害,又要引导人的心灵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它的实际使命是培养人有一颗健全的心灵,调整人的价值序列,捍卫真善美的价值领空(但不提供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从这一视角来看,道德教育不是一种价值教育,而是一种心灵教育。  相似文献   
58.
道德教育是一种育人成人的教育活动,帮助个体树立道德理念和塑造道德品质,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向善向美魅力人格的人。这一教育效果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道德教育文化品性散发的光芒。道德教育使人从自然人向文化人转化,其蕴含的文化品性本身就揭示了道德教育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因此,在道德教育目的、主体、内容这些教育要素中无不体现着文化因子。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社会性难题,道德虚无、道德茫然和道德失范等现象接踵而至。因此,道德教育需要在更加复杂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坚持文化立场,以文化人,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承担起自身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9.
亲子互动是道德传承的现实路径.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家庭中代际关系的变化消解了传统社会亲子间的不对称性,颠覆了代际道德传承的必要性;亲子间传统权威格局被打破,影响了代际道德传承的可行性;亲子间同时代性差异的日益增大,阻碍了代际道德传承的顺畅性;亲子间道德认同的多元化,削弱了代际道德传承的有效性.面对道德传承的代际分化,亲...  相似文献   
60.
自杜威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理念产生重大影响以来,众多教育改革无一不对教育关系中的师生关系付诸审慎考量。根据“自主教育”理念,借助教育哲学的思想与方法,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二元关系可解释为一种相互建构、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两者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制”,也非彻底的自然主义所强调的“以儿童为中心”,而是处于存在论视域下作为人的本质关联项的“关系”之中。自主教育的理论立足人的发展、一般教育过程、师生关系、教学平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六个方面,正视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诉求,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之间做到了相对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自主教育为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提供了哲学观照与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