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4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M 马马虎虎(吗吗糊糊)满座风生(坐) 满满当当(荡荡)漫不经心(慢) 漫上不漫下(谩;谩)漫天遍野(满) 漫天要价(瞒;讨)慢工出细活(货) 慢条斯理(漫;丝;礼)瞒天大谎(漫)  相似文献   
32.
微笑     
2013年2月19日晴生命的长河,流过岁月的原野,春阳和煦,夏风清凉,秋色绚丽,冬雨凄凉。我们会体会到生命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人情冷暖,我们是怎样面对的呢?我想,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微笑。你看那些度过了灾难,幸而存活的人,脸上是如何的表情吗?是微笑,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容啊!包含着幸存下来的喜悦,失去亲人的痛苦,对天降横祸的痛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正视困难的勇气……那笑容,让人心酸,又能感受到坚强。你看到过那些准备迎接挑战,面对未来的人,  相似文献   
3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且自成系统。本文围绕《周易》这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作进行分析,阐明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4.
陈伟 《陕西教育》2009,(8):109-109,114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上购物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上商店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加.例如中国最大的C2C网站淘宝网,站内大大小小的店铺有近百万个.而其中进行同类产品销售的店铺动辄上万,在密集度如此之高的地方如何能够脱颖而出并创造销售奇迹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陈怀信 《武当》2004,(12):30-31
两干多年来,有关“道”的本来面目,“道”的实义,诸子百家,各有界说,道家有道家的“道”,儒家有儒家的“道”,释家有释家的“道”,法家有法家的“道”……有众论各异处,有众说相叠处,实无一本之定论。要正确把握“道”这一范畴的实义,就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作三层解释。方可使“道”的实义,由含混而明确,拨开那遮掩的绸纱,看清楚“道”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6.
袁浩 《湖北教育》2009,(3):37-37
“门无杂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后多用来形容交友谨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谁能没有朋友?和普通人一样,领导干部也有人情交往。但是领导于部却又是“特殊人”,领导干部交友,不仅是个人交际范畴的小事,而且是事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的形象的大事。因此,领导干部交友就更应慎之又慎,自觉做到“门无杂宾”。  相似文献   
37.
大学生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与高校一般采取内部方式来解决带有普遍性的轻微犯罪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和高校普法课程的设置、教师的选择和说教式教学方法有关.在高校教学、教育和学生的管理中,将法律、道德和人情和谐统一起来是解决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8.
本文论述了中华义理在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认为这种作用表现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基础、内涵、方式、共生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9.
方苞所作人物传记、逸事、墓志铭等均为史体之文,其历史叙事以义理为宗,注重人事别裁,强调叙事之法,将义理、事理、文理有机融合起来。义、事、文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不仅呈现出方氏之圆而神的叙事境界而且集中体现了其"义法"说的精髓。  相似文献   
40.
王弼解《易》非常注重义理,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和"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等观点,丰富、完善了义理派的理论体系;苏轼解《易》亦把重点放在"推阐理势"、阐述义理方面,通过简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融合象数而阐明义理。苏轼与王弼解《易》显然都注重义理,观点虽然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还有相异之点:王弼以老解《易》,而苏轼以郭象之庄解《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