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4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鲜明、生动”既是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语言表达的效果。所谓“鲜明”,指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色彩分明,观点明确。所谓“生动”,指语言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相似文献   
82.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作"十翼"之说也久已深入人心.事实上,<易>与儒家的关系向来就很复杂.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考察了孔子以至秦汉儒家易学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学术易"、"方术易"之分,或"义理易"、"象数易"、"方术易"之分,探讨了它们的内在关联及其文化意义,并且特别强调了"象数易"的独特地位.我们的考察和区分,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乃至整个易学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3.
沈从文和福克纳都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愫.他们不约而同地赞美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呼唤人类情感得到正常的交流,痛恨近代文明对淳朴的乡村生活和美的人性的浸染和破坏.他们的创作有着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系统.但由于国度和民族的不同,作家本人的素养及个性的不同,他们笔下的风土人情也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风格.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平行的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4.
林庚简介:字静希,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诗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州。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开始尝试新格律体,名动一时。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相似文献   
85.
86.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中的研究性学习取的是后一种含义。  相似文献   
8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和谐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与市场经济的效率与秩序的统一,其重要表现是整体社会的心态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和谐不是现成的,是相关利益群体在特定生活冲突的逼迫下不断反省、磋商、妥协的结果,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有提高社会的整体诚信水平,构建新型的人情伦理观念,提高企业的道德水平,加强法治等等。  相似文献   
88.
中国社会正处在熟人社会、身份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契约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规则发生失效,如果新的公共生活的有效约束机制不能确立并完成功能性替代,人们便寄希望于返回一种能够依据传统习俗来调节约束的经济交往方式,由此,拉关系、营造关系网等行为便应运而生。这种化外为内的人际关系规则不仅道义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对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严重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89.
论人情与中国人的人际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是中国人人际互动中一种世俗化的生活理念,它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也被看做是社会交换的一种资源一人情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农业文明及儒家人论思想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将文化思想中的“义”与现实生活中的“利”加以调和,使之变成一种富于伸缩性的人际互动方式,其着眼点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建立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90.
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韩非针对儒家的德治思想而提出了“务法不务德”的观点,其思想基础源于四点:1.“必因人情”,即由于人性是自私自利,骄于爱而听于威的,故而为善去恶不能希图道德感化,只能用法制;2.“称俗而行”。上古时代无经济利益冲突,用德可治,而当世财寡人多,弱肉强食,仍株守德治是行不通的;3.“权其轻重,出其大利”,在德与法之间必须以功利为原则进行权衡;4.“以刑去刑”,法治的目的在于救群生之乱,使强不侵弱,众不暴寡,达到理想道德社会。韩非的这些法治思想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