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5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笔者根据多年的对口升学班教学得出了一点经验,也就是"六步复习法"。本文通过"六步复习法"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让学生乐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2.
多义动词的歧义消解在词义消歧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语料库词义人工标注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在从可利用的词汇知识资源、消歧策略的内部构成和原理层次、机用词典中动词义项分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动词词义消歧问题。提出了一个由动词词义知识库、语料信息、综合处理器三大部分,以及语法功能、语义关系、使用经验三个层面构成的动词词义消歧策略,并从这个角度对用于机器自动消歧的动词义项分立规则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3.
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探讨,历来的虚词词典都以词性为依据,将虚词的各个义项平排并列,而忽视了各义项间的联系。虚词词典编纂实践中的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虚词意义系统的整理问题。只有说明虚词各义项的来源,整理、揭示出虚词词义的系统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虚词词典中义项的排列问题,使虚词词典的质量从整体上得到提高。我们通过整理虚词“於”的意义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它的义项,以期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64.
双语词典是语言、文化和知识传播的桥梁。双语词典中文化特有词的释义对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特有词采用灵活有效的释义方法将有利于词典用户更好地学习语言和理解源语文化。本文从文化特有词的义项特点出发,探讨双语词典中文化特有词可行的释义方法。  相似文献   
65.
“谦”“慊”“嫌”“歉”“嗛”是一组以“兼”为声符的同源词,字形也相近。在文字的发展中,这五个字常常辗转相同,意义交叉严重,古今的字义与用法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困惑。本文结合前人的注解与用法对“谦”“慊”“嫌”“歉”“喋”这五个字的含义及通假情况进行整理,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顶”的本义是指人体或物体上最高的部分,其动词用法是用头支撑。但是时下动词“顶”又产生了一个新义项,即表示支持、赞同、欣赏等含义。本文分析这个新义项的具体用法,并对它的产生动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7.
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动词“打”的义项繁多。它的主要义项有三: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3.“殴打、攻打”。由于各个义项的论元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句法特征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打”的第二个义项出现了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交替的现象,而作格动词又与被动句中相应动词的句法特点有很大区别。了解这些复杂因素,有助于“词库”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68.
释"能"     
研究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的词语,发现“能”有诸多义项,如“才干”、“能够”、“如此”、“认同”、“很”等等,其中有20余项在目前所有辞书中均未见收录。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从宏观、微观及主观、客观等方面论述编著现代汉语词典的难处,并对编著者、出版者和读者提出了希望。  相似文献   
70.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本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也有两读的情况。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这种情况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