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1篇
教育   3711篇
科学研究   435篇
各国文化   52篇
体育   314篇
综合类   272篇
文化理论   45篇
信息传播   94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387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69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490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与云南少数民族史诗类似,欧洲的史诗,最初往往也来源于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但当被荷马们以书面语言载入后,它们的内容也就以文本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而云南少数民族史诗自形成以后,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除了环境变迁、社会进化、历史事件等扰动因素外,独特的传承机制是形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居住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  相似文献   
52.
53.
影山草堂为独山莫友芝童年读书场所,后迁遵义成为藏书室,三迁南京(江宁),成为江南著名藏书楼之一,友芝借以研治目录学、金石学和文字学,著述等身。其子孙迁往扬州,藏书被逐渐卖尽。  相似文献   
54.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1,(2):80-80
李江源:解决教育制度僵化的基本办法就是推动现有制度发生合理的变迁 教育制度变迁的真正实现,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在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并遭遇各种各样的阻力。教育制度变迁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但其变迁过程应遵循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55.
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最早、最亲密,也是影响个体最深的社会团体。然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台湾,科技的发达、知识的爆炸、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的开放和变迁,对台湾家庭的特质性、全面性与结构性影响至巨:婚姻不稳定、家人冲突多、相聚时间少、成员关系疏离、孝道式微、角色混淆、家庭功能日渐缩减等。这些家庭问题可能会造成社会的问题,社会的变迁也可能导致家庭的改变,二者的问题并非截然分立的。祥和的社会环境需要倚赖稳健的家庭关系来促成;因此,要解决社会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家庭问题的处理,而家庭问题的处理与解决,则必须先建立正确的家庭概念。  相似文献   
56.
西江苗寨的文化认同,源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贵州西江苗寨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西江苗寨旅游发展中文化认同的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提出促进其文化产业平衡发展、重构文化生境、构建文化终极关怀、民族文化治理和促进奖励激励等有效的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7.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门槛的历史变迁、公共图书馆门槛现状调查、现阶段图书馆低门槛带来的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广州图书馆为例,尝试从经费保障、人力资源保障、技术保障、法制保障四个维度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8.
张渤 《中国广播》2016,(7):47-51
收听率既是广播广告市场实现二次售卖的"统一货币",又是各广播媒体开展节目评估的重要参考。本文在梳理收听率调查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音频传播技术加速迭代、收听终端日趋多元的媒介生态为背景,重点论述收听调查技术革新的技术图景及其为广播媒介价值提升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59.
文章结合古典文献中记载古代私人抄书的史料,详细探讨了先秦至清朝私人抄书活动演变之轨迹,认为古代私人抄书的发展脉络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极大地推动了图书的流通发行,在古代图书出版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0.
《邢台学院学报》2016,(2):23-26
达活泉曾是邢台百泉之首,然在20世纪80年代干涸,至今不再复现。历代古籍中对达活泉记载也相对零散。通过对古籍中相关记载的梳理及其现存的石碑来复原历史时期的达活泉及其特征,主要探讨了达活泉之名的来源及其地理位置,干涸、复出变化和水资源的利用方式等内容,这对认识水与古代城市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