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927篇
科学研究   76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938篇
  2013年   660篇
  2012年   669篇
  2011年   856篇
  2010年   828篇
  2009年   574篇
  2008年   757篇
  2007年   538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习作例文是习作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习作起到了范例与指导的作用。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并能够合理运用习作例文,实现读写结合,以发挥出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992.
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应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指向为学生习作而教。在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精读课文的特点,把准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并能够从教学范式与激发学生情感等方面进行教学,以发挥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93.
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引导学生观察体会生活,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什么"很重要。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读懂单元内各个板块的编排意图,同时要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通过指导说话、扶放结合、模仿写作、综合训练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表达的基本规律。这样教学,能让学生的习作起好步,养成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  相似文献   
994.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习作指导应在作前还是作后,并无定法。既看体裁、内容,更要看学情。而习作起步期,正是需深耕细作之时,需步步求实之时,需用今日之"层层垒土"积来日"千丈之台"之时。敏锐地抓住每个可进行习作指导的"点",教仿,教创,教思路,教顺序,教习惯,教方法,必会将学生带入山高水长、豁然开朗之境。  相似文献   
995.
通过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习作课堂教学需要重点落实的教学目标.通过聚焦每次习作的重点、指向学生的表达困惑、渗透必要的写作策略、提升表达的实际意义、重视学生修改的态度五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习作修改过程,真正提高他们修改习作的能力,从而促进今后写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96.
制约小学生习作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其进阶路径缺失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教师要从单一的提升语言入手转向多维的思维提升,把脉习作进阶的症结,引导学生自我进阶突破。本文从学生的进阶路径缺失为突破进行探寻缘由;再依据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让习作言语表达与思维发展相互对应;再从教学加以突围,从建构联系网,整体发展视野以及开展交融教学,构建学生习作进阶范式,从而引导学生习作进步。  相似文献   
997.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精心营造氛围,不断寻求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习作充满"乐趣",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动笔。  相似文献   
998.
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创设写作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达到乐写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9.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开始转向对学生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这也正是新课改语文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为例,对小学生的习作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使我国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针对小学高年级的语文习作教学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的分析,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习作教学提供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