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0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47篇
教育   12833篇
科学研究   809篇
各国文化   203篇
体育   377篇
综合类   622篇
文化理论   197篇
信息传播   1771篇
  2024年   296篇
  2023年   1345篇
  2022年   1401篇
  2021年   1010篇
  2020年   754篇
  2019年   613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1099篇
  2013年   851篇
  2012年   880篇
  2011年   1124篇
  2010年   968篇
  2009年   923篇
  2008年   1169篇
  2007年   819篇
  2006年   587篇
  2005年   523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一、构思美。这首诗开篇独具匠心,它不直接对天姥山的自然景色进行描写,却通过“海客谈”和“越人语”,将天姥山与传说当中的“瀛州”相提并论,一下子把读领进了烟涛雾海虚无缥渺的世界里了。然后诗人寥寥几笔,运用夸张、对比、以宾衬主等手法,来突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而醉心于山水的李白,正是“因之”要“梦游”天姥山的,所以接下来诗人采用交替递进的手法,开始了梦幻中历险式的攀登和游览。山上的景色时而“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令人留恋忘返;时而山泉轰鸣,山林颤栗,云青欲雨,水波生烟,让人暗自称奇。时而又“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轰然中开”,使人惊叹不已。紧接着,天上的神仙——“云之君”以各种各样美妙无比的形式纷纷降临,从而使诗人的梦中历险也达到了顶峰。而当诗人正陶醉在这无比瑰丽的风光中时,“忽魂悸以魄动”,一下子跌回到了现实中来了。其构思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2.
乡村题材网络短视频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级传播,为乡村振兴、旅游宣传等提供了更多机遇、注入了更多活力,不仅精品意识更强,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国际传播价值等也得到进一步挖掘与彰显。  相似文献   
23.
林海 《新闻战线》2022,(2):94-98
做好乡村振兴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流媒体责无旁贷。本文结合现阶段乡村振兴对外传播的目标任务,以具体成效案例探索乡村振兴国际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4.
孙晖 《新闻战线》2022,(5):110-112
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系列纪录片《稻乡澎湃》创作的背景和出发点,也是其视角格局的基点。《稻乡澎湃》扎根乡土,取材地方,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时代性和乡土性,以真实为底色、纪实性叙事为主要手法、人物塑造为核心,展现了饱含家国情怀、极具风土人情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皆处于近代,图书馆事业方兴未艾,一时无法覆盖到更为广阔的区域,尤其是乡村等远离城市的地区。受到美国经验的启迪,佐野友三郎借鉴杜威的经验,在日本秋田县立图书馆任职期间潜心研究巡回文库。1903–1915年,佐野的巡回文库事业随其转任在山口县蓬勃发展,在其影响之下,还出现了私立团体主办的专营巡回文库。日本乡村图书馆的巡回服务呈现出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目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尊重读者需求建立文库与以效率优先制定巡回方案等突出特点。与佐野同时期,我国在20世纪前后也出现了服务于京畿地区的“京师学务局巡回文库”、服务于武汉三镇的文华公书林的巡回文库等,乡村图书馆的巡回服务在20世纪20–30年代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中日两国同样习得于美国的巡回服务的不同发展特点,探讨图书馆巡回服务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30.
城镇化发展导致村民的身份观念出现离散化,村民的乡土认同和身份认同逐渐消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祠堂作为重要的媒介域在村民群体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祠堂一方面通过符号媒介向村民传递着各式信息,勾起其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与此同时,在仪式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将村民的情感连接,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村民通过新媒体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围绕乡村祠堂展开的仪式活动,在网络公共平台传递价值信仰和共享仪式意义,加固群体身份认同,促进群体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