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312篇
科学研究   267篇
各国文化   149篇
体育   423篇
综合类   264篇
文化理论   84篇
信息传播   472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339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85篇
  2014年   676篇
  2013年   628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665篇
  2010年   571篇
  2009年   565篇
  2008年   641篇
  2007年   414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林建勋的书法倾注了艺术的真诚,其代表作<孙子兵法竹刻长卷>耗费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林建勋的书法既富于刺激性,又不乏耐看性在字体选择上,他嗜狂草;在幅式选择上,他多取鸿篇巨制;在风格塑造上,他重气势的表现;在创作上,他纵心而不逾规矩;在形式上,他寓多样于统一之中;在格调上,其作品狂而不怪,犷而不野.  相似文献   
92.
音乐对诗歌的影响没有比对诗人的影响更重要。琴最能体现音乐的特色。它的制作、德性、曲调、效果是音乐特色的直接体现,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汉时,它是儒家礼乐文明的传声筒,而魏晋时,则成了道家自然音旨的演示体,嵇康的《琴赋》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南北朝诗人好鼓琴,从中他们得到了欢娱的情趣,新变的理趣和创作的旨趣。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诗人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93.
课程虚拟社区是网络教育的一种形式,本文关注到国内书法课程虚拟社区建设和传播效果研究方面存在的空白点,在运行书法课程虚拟社区过程中利用传播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和专家访谈,得出理论研究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结论,形成初步的书法课程虚拟社区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4.
汪曾祺将传统文化、民间文化融合于现代汉语写作中,作品的语言极具特色,尤其在文言与白话的融合方面达到了自然浑融之境。他的语言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展现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实现了对语言工具性的超越。标志着现代文人在文学传统上的继承、复兴与成熟。  相似文献   
95.
邓竹 《学子》2004,(11):44-44
张大千年轻时,曾毛遂自荐,向清末民初的两位诗词、书法兼工的名士李瑞清、曾熙提出要拜师学习书法,两位老师惊奇地收下这位20岁就蓄起了胡子的年轻人。李瑞清喜爱石涛的画,也收藏了不少石涛的真迹。  相似文献   
96.
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主义散文诗集。发表方式的独特,出书编序的慎重,隐晦难懂的意蕴,说明《野草》的创作有别于《呐喊》和《彷徨》。鲁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懂不懂,但《野草》却是鲁迅的最爱。鲁迅一再申明,他并不希望青年读他的《野草》,《野草》只属于他自己。真正走进《野草》的艺术世界,才发现这部诗集实为爱情讴歌,为爱情作证。其实,《野草》是一部具有象征意蕴的爱情散文诗集。  相似文献   
97.
伴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化转型,毛笔的实用性角色逐渐退居历史的后台,于是,越来越多习惯于用键盘敲字的当代大学生对于书法的未来充满疑惑:当下的书法教育究竟有何价值?大学阶段学习书法究竟能有多大的收获?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又究竟何在?2004年,荣获全国高校出版协会畅销书一等奖的曹建博士的《大学书法鉴赏》一书,以集大学书法创作、研究和教育的多重身份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相似文献   
98.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艺术大师刘海粟在书法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曾师从康有为,专攻大篆和魏碑,后又学宋人,得米字神韵,他主张"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强调创作灵性与激情,并将书法的线条运用到绘画中,确立了自己粗放豪迈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9.
散文语蕴大多可以划分出表层、深层、外层等多重层次,而利用语音、词汇、句法等不同的语言结构因素,可以形成语音手段、词汇手段、句法手段等不同的散文语蕴营造手段。  相似文献   
100.
“朦胧诗”曾经引起旷日持久的争论。其实,“朦胧诗”不过是回到了诗自身,回到了由独特的“符号”构置而与世界同构的“体式”。因而,解读“朦胧诗”关键是解读其“符号”,译解出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人们对“朦胧诗”的困惑和贬斥,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诗先天性的偏斜而带来的读者的“欣赏情性”。“朦胧诗”的贡献,就在于它取缔了用线性思维去寻觅诗的“思想内容”或“主题思想”的做法,而敦使人们用“辐射性”思维去把握诗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