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王炳礼书艺     
王炳礼,1951年出生于陕西宝鸡,当学生时就喜爱书法;后来又从军,再转业地方工作,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书法上;现在,则把书法当成了难舍难离的唯一工作和事业,甚至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2.
43.
朱浩云 《收藏》2011,(12):34-38
提起舒同,恐怕无人不知,国内许多重要公共场所和名胜古迹都有舒同留下的墨迹,不少被刻成匾和碑,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曲学院、上海站、大众日报、厦门日报、西安宾馆等都为舒同所写。近几年,随着中国书画行情大幅攀升,舒同的书法也受到众多藏家和机构的追捧,价格迭创新高。  相似文献   
44.
<正>孙国农的书法从碑帖处汲取丰富的营养加上自己的感悟,逐渐使其摒弃了拘泥硕板之瘀,形成了"章法自然,纵横驰骋,刚劲灵动"的新书风。书法艺术是国农精神生活中的极致。他每日笔耕不辍,坚持不懈地临习何绍基的碑帖,注重吸收历代大师书法精髓,又不拘泥于古法,意在创新。  相似文献   
45.
台静农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多元的人物,他在文学、教育、书艺方面都有不凡的造诣.这位“新文学的燃灯人”早年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搜集与研究,以乡土文学代表现身于中国新文坛.文学创作为台静农奠定了中国文学史讲师的基础,他先后在北平、厦门、青岛、白沙、台湾等多所高校任教.青年时代的台静农曾三遭牢狱之灾,中年之后渡海赴台,蜗居台湾40余年不归故园.台静农是鲁迅的门人和挚友,但晚年不提鲁迅,不谈“五四”,淡出文坛,凸显出一个身经丧乱热血之士的复杂人格.  相似文献   
46.
书法教育进入空前的盛世时期,大学里的书法专业教育科研已是硕果累累。近年,中小学书法进课堂逐渐落实,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教学研究也日趋红火,专家们的呼吁、一线教师的诉求,不断地促进对书法教育科研的重视、实践和发展。然而,书法教育的全面实施只有几年,即使相关机构、人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少教师还是对书法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无从下手。书法教师还需从专业的角度提升素质,广泛阅读历代书论、勤练习书法技法、厚积累课堂教学、多交流教育经验,寻找收集有益书法教育科研的内容、方法,从而让书法教育得到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7.
陈仕儒的《书法及古诗文阅读》把书法欣赏与古诗文阅读结合起来,主旨明确,立意高远。其书法直朴古拙,给人以自然平淡,返朴归真的美感。此书对研究书法家成才的条件、书法美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8.
古人云:“字如其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也包括书法艺术的学习。但很多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只重视学生书艺的提高,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育人作用。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院,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审美情趣。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人作用,力求在提高学生书艺的同时,也能敦行厉行,达到德艺双馨的效果。  相似文献   
49.
北宋行书大家米芾享誉书坛。他笔力雄健,浑朴凝重,敛放自如,俊挺伟茂,神完气足.气势恢弘,尤以侧锋取势,灵活多变,充满艺术魅力。自宋以降,效习者众。而今,中年书法家崔世焘对“米”字情有独钟,40多年来,刻苦钻研,固志不倦,对“米南宫”的运笔、章法及气韵颇有领悟,尤其是在结字的研习上最为深透,既继承古贤的优良传统技艺.又勇于开拓创新,创建自己的书风.不求形似,而重神似,以欹为正,游丝牵引,气韵隽秀.俊逸爽朗,神采飞扬,独具风神。文章对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原因和特色作扼要的剖析和中肯的美学评价。  相似文献   
50.
像文征明这样高寿、多产、诗文书画全能以及影响既广且远者甚少.他在书艺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后裔的人众多、汇成吴门书派;(二)对董其昌的影响;(三)远播日本;(四)影响绵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