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97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6850篇 |
科学研究 | 438篇 |
各国文化 | 192篇 |
体育 | 580篇 |
综合类 | 289篇 |
文化理论 | 86篇 |
信息传播 | 37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274篇 |
2022年 | 297篇 |
2021年 | 306篇 |
2020年 | 249篇 |
2019年 | 199篇 |
2018年 | 142篇 |
2017年 | 155篇 |
2016年 | 193篇 |
2015年 | 360篇 |
2014年 | 849篇 |
2013年 | 610篇 |
2012年 | 717篇 |
2011年 | 768篇 |
2010年 | 671篇 |
2009年 | 611篇 |
2008年 | 787篇 |
2007年 | 616篇 |
2006年 | 651篇 |
2005年 | 573篇 |
2004年 | 687篇 |
2003年 | 639篇 |
2002年 | 373篇 |
2001年 | 429篇 |
2000年 | 326篇 |
1999年 | 102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洋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3):51-57
“经验”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关键概念之一,对现代经验-实验概念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这种认识方式所具有的特殊地位。通过考察西方前现代时期哲学、医学、隐秘科学、工匠技艺及神学等领域对“经验”概念的运用及讨论,文章试图对“经验”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及语义流变进行初步澄清,并指出“经验”一词在取得今天通行的科学与哲学意义之前拥有广阔的语义领域,而现代“经验”或“实验”的生成是许多智识领域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2.
陈水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4):168-172
明末清初对于词史而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整体,是一个旧人渐去新人将生的特殊时期。在总体格局上是词人众多,流派纷呈,地域广泛;在时间发展上是由衰而盛,又复而由盛而衰;在人员构成上则呈社友群体、家族群体和女性群体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43.
44.
杨三寿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社会经济出现了滑坡,明政府陷入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统治者妄图通过加派田赋来挽救财政危机,结果社会经济崩溃;清初地荒、人流,战乱不息,政治军事局势却要求刻不容缓地提供巨额军响,统治者不得不更多地靠敛赋来弥补财政赤字,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极为迟缓。 相似文献
45.
龚斌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4):1-2
主持人语:本刊开辟"陶渊明研究"专栏,首次刊出逯钦立先生遗文《评陶渊明》(手稿),这在当代陶渊明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逯钦立(1910—1973)是当代著名的陶渊明研究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逯钦立就英译《陶渊明集》。40年代撰写《陶渊明里居史料评述》《陶渊明行年简考》《〈述酒〉诗题注释疑》《〈形影神〉诗与东晋佛道思想》等论文。60年代之后,又先后发表《读陶管见》《关于陶渊明》《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等专论及资料。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逯先生在陶诗的校勘、辑佚、考辨等方面成绩尤 相似文献
46.
由于名人日记、口述史、官方史料在历史史事发生过程中存在角色差异,故在历史史事的考证复原中,可以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的逻辑层次搭配关系,组合使用,彼此印证,辨别真伪,以提高史实考证的精确性。本文拟以此对黄埔军校相关史事进行辨析订正。 相似文献
47.
48.
中国早期的书院文化与中世纪大学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对各自地区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整个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现象。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比较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在深化高教改革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现行高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在编写指导思想、观点取舍、史料选择等方面,均有重大改进,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由于左倾思维定势,教材中至今仍有部分带有教条主义倾向的论述。这里略举几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0.
中国围棋史上,不乏文人习弈。各朝均可列举出知弈、习弈、好弈的文人:曹植、王粲、王勃、杜甫、皮日休、欧阳修、黄庭坚、李东阳、王世贞、钱谦益、李渔等等。他们或吟咏对弈,或著述棋谱,或评论围棋。文人与围棋结缘,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