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1篇
科学研究   70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大,水上废钢船交易日趋活跃,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42.
林笑 《华夏星火》2015,(1):54-57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一直在博弈.许多国家从农业着手,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减轻经济发展给环境和资源造成的严重压力.  相似文献   
43.
14-15世纪是西欧社会的转型时代,旧有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开始被新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所取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思想文化都发生了重大重组和深刻变化。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最高表现形式封土制也开始衰落并最终消亡。关于封土制的衰落目前学界有内因和外因之说,文章认为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生活中的工商业的发展及土地买卖活动的频繁是导致中世纪晚期西欧封土制衰落的重要经济外因。  相似文献   
44.
"财婚"作为一种古代婚姻结合模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的存在和发展冲淡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在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财婚"模式的婚姻关系被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来,甚至"财婚"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5.
《考试周刊》2015,(74):21-22
《家》女主人公之一鸣凤和《约婚夫妇》女主人公露琪亚处境相似但命运不同,为分析造成二者不同命运的原因,本文从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三方面对鸣凤和露琪亚的异同点作对比,说明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6.
我国古代的婚姻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在儒家礼制思想影响深远的古代社会里,"烝婚""报婚"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婚姻存在形式,它们的存在与古代的父权制、种族观、人口的繁衍及政治外交息息相关,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探析"烝婚"、"报婚"这两种婚姻出现并存在的原因,以祈对古代的社会政治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7.
《唐律》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之作,其优秀的立法成果体现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对官员的权力赋予和权利制约方面的规定,对我们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近几年因为许多负面新闻的报道,公务员的婚恋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对象,从而影响了国家公权力的威信。本文通过分析《唐律疏议》中"监临娶所监临女"条的规定,总结唐律在官员的婚姻方面的法律规定,寻找当代国家工作人员的婚恋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8.
本文将就拟制血亲间、姻亲之间以及丧失生育能力的表兄弟姐妹之间能否结婚等问题进行研究,并追踪在完善禁婚亲立法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9.
我国设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并以此完善了夫妻财产制度。但是,在很多时候,受害方由于各种顾虑,不会选择离婚这一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制定婚内损害赔偿制度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50.
明清时期商业知识大体可分两类:士人正面阐释的经商价值取向,即“市道”和民间商人在实际买卖过程中总结出的具体经验。“市道”价值是对买卖经验在学理上的提炼与认可;买卖经验为“市道”价值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又在“市道”价值的影响下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内容。二者共同构筑了明清传统商业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明清士人从中立的经商规律与积极的从商道义两个维度论证“市道”为“正道”,民间商人则在日用商书的内容基调、师徒授受的方式与具体的经商技术三个面相上秉持与表达“市道”价值。明清时期商业知识为商学在近代中国的起势提供了传统上的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