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73篇
科学研究   49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156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25篇
信息传播   3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90年代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渴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42.
上官秀玲 《学会》2002,(1):15-18
中国林学会前身是1917年春成立的中华森林会,迄今已有82年的历史了,现拥有81000名会员,分布在全国各地,是我国创建时间最早、拥有学科较全、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自然学术团体之一.  相似文献   
43.
商州区的职业教育起步于九十年代初期,最先是由原(商县)沙河子高中整体转换而成的,称之商县沙河子职业中学;教师也以原学校教师为主。由于职业教育起步初期国家重视,特别是当时国家有明文规定:“同职中毕业学生,可优先安排工作”,这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对渴望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商县的老百姓,确实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当时的沙河子职中开设有养殖、木工、建筑、家电修理四个专业,每个专业人数都在百人以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44.
王睿 《陕西教育》2007,(11):47-47,55
“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各类报刊中的频繁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笼罩在中国思想界的那股激荡、热烈而又厚重的气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欲以“民权”来建构新的政治、社会秩序;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则用“民族主义”来向人们传达当时中国思想界所遭受到的外来压迫。  相似文献   
45.
麻辣语录     
寒门学子,难入名校。——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九十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  相似文献   
46.
塘栖     
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文名《草枕》)中,有这样的一段文章:“像火车那样足以代表二十世纪的文明的东西,恐怕没有了。把几百个人装在同样的箱子里蓦然地拉走,毫不留情。被装进在箱子里的许多人,  相似文献   
47.
<正>二十世纪50年代,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许多居民都患了运动失调、四肢麻木等症状,人们把它称为水俣病.经调查发现一家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甲基汞,使鱼类受到污染.人们长期食用含高浓度甲基汞的鱼类引起汞中毒.引起世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相似文献   
48.
王建芳 《阅读与鉴赏》2011,(3):61-61,6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悄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9.
王东东 《中文自学指导》2011,(4):109-113,55
一 这本书题目的来源《二十世纪的诗心:林庚》,应是一篇纪念文吧,在抒情性的调子里隐藏着作者对新诗“理念”上的关注,当然还有对它的形式技艺的迷恋,以及对新诗掩不住的款款深情。它开头就提到了现代诗人——这里是林庚先生——对古典诗歌的新鲜解读,其中一则似乎显示出现代重释工作难免沾染的形式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0.
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曲研究学者、戏剧活动家、戏剧作家和戏剧导演。他的中国戏剧学术研究在“以演剧为核心的舞台观”这一思想统摄下,构建起自己独有的“剧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因此,对董每戡的剧学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剧学特征,准确评估其剧学贡献和影响,是进行董每戡剧学个案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论定董每戡在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史上重要地位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对董每戡剧学进行个案研究,来反思20世纪中国戏剧学研究路径及整体价值,并对当下戏剧学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即促使我们对20世纪戏剧学进行拓展学人个案研究、加强整体研究以及戏剧史的多元化书写,以期更好地助力于20世纪中国戏剧学的整体性建构以及当下戏剧学的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