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每棵树都有它的姿态,“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霜叶红于二月花”“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寿艳樱花秋艳枫,夏初嫩绿间深红”……大树的诗情画意,你们可懂?图1柳树柳树外形优美。春日里,柳树如同少女婀娜多姿,垂下的柳条情意绵绵。  相似文献   
52.
初冬的一天,我有机会来到豫西南历史文化古城南阳,慕名前往著名作家二月河家中拜访。这是市内一处古木参天的幽静大院,院内植着成排合抱的法国梧桐树,二月河的家就  相似文献   
53.
毛芦芦  邢旺 《课外生活》2015,(Z2):79-83
细细密密的雨,打在街角的那株栀子花上,风中飘摇着一阵沁人心脾的香。小张跳下自行车,先张嘴翕鼻,猛地吸了一口花香,这才将车子锁好,脱掉雨衣,默默向单位的大门走去。"哎,叔叔……张叔叔,是您吧?请等一下!"突然,有声稚嫩、胆怯的呼唤从栀子树下飘了出来。  相似文献   
54.
河南省淮阳县"二月会"巫舞"担经挑"起源于商周时期形成的"高禖"祭祀仪式。其舞者构成、道具和舞蹈形式是对"高禖"图式的模拟和动态演绎,其功能是通过祭祀高禖、伏羲和女娲三位大神,来祈祷男女相爱结合,子孙繁衍。原始的"高禖"祭是"担经挑"巫舞和"泥泥狗"等民间艺术形式的神话原型,是我们追索、研究淮阳地区早期民众信仰及文化生活的指引和凭借。  相似文献   
55.
《关河二月花》是梁建邦教授之格律诗词集,共分作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词等共五辑内容,以写作日期先后为序,共计482首,时间跨度从1986年至2012年,共27年,亦即作者33岁至59岁年龄段,基本上贯穿了作者的大学教师生涯,也是他从事高等教育职业化生活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为大学教授,其职责不独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其天职是在自己从事之专业学科范围内,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有所贡献,著书立说,垂范久远。梁教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举凡现实社会,莫不能以诗传情,以词达意。律工韵谐,取材时新,善于裁剪,词味悠悠,诗理昭昭。  相似文献   
56.
《小学生》2006,(9):35-35
关于二月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1968年入伍,1978年转业至南阳。40岁开始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说。  相似文献   
57.
茅盾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自1940年代问世以来就未能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近年来对该部作品的解析也停留在古典韵味、主题评价、续篇的研究、时代背景辨析等方面.文章通过解读作品中古典性体验与现代性体验交织中的认同焦虑、巨大情感波澜引发的断零体验、人物的生命躁动与精神忧郁,试图发现茅盾在把握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初始阶段青年群体的生命状态时,拥有的现代性思维与清醒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58.
拙文《小议“霜叶红于二月花”》(见《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P20·《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道理》)刊出后 ,收到几位同行的来信 ,让我写信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夸张。现将回信内容摘录如下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强喻”的修辞手法。邢福义等六位老师编著的《语文知识千问》(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说 ,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强调本体(被比喻的事物)胜过或不及喻体(比喻的事物) ,借以达到夸张的目的 ,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59.
二月》主人公萧涧秋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无法统一,他的尴尬处境反映了旧中国庸俗社会的黑暗。萧涧秋的出走,是坚持自我,寻求新路的积极行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与萧涧秋有着相似的精神特征,他们面对着相同的社会思想环境,承受着不被社会理解的痛苦。鲁迅同情前者,批评后者,反映了鲁迅前后思想认识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重心的变化。  相似文献   
60.
一、民歌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情感的反映 民间歌曲起源于劳动。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伴随着劳动生产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用它来反映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并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歌的内容和体裁相继发生变化,但始终和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歌不是个人独创的,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民歌不仅深刻地、真实地反映着人民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