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教育   5986篇
科学研究   937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10篇
综合类   241篇
文化理论   59篇
信息传播   58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582篇
  2013年   467篇
  2012年   574篇
  2011年   606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497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函数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线,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函数的性质是竞赛和高考的重点与热点,函数的对称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对称关系不仅广泛存在于数学问题之中,而且利用对称性往往能更简捷地使问题得到解决,对称关系还充分体现了数学之美.本文拟通过函数自身的对称性和不同函数之间的对称性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函数与对称有关的性质.  相似文献   
62.
周玉玲 《广西教育》2014,(39):120-121
以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和约翰·闵福特(John Minford)的《红楼梦》译作——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例,在语用前提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应用翻译补偿这一翻译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文学著作的等效翻译,即原著和译著中的文化信息等值。  相似文献   
63.
类比教学法具有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烦琐为简洁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各层次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复杂抽象的概念,采用类比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文章结合计算机网络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适合类比教学法的理由,并结合四个具体案例分别分析和阐述了如何采用直接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和拟人类比实施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4.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65.
66.
教师发展的历史坐标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宏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发展的需求。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人们的思想多元,学生与教师之间由以往的信息不对称发展成信息对称,学生也许不再单纯,教师也许不再权威。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以圆锥曲线中的椭圆为背景,研究了共轭直径的斜率关系在处理对称问题中的应用,从而展现了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这对新课程体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互文性在林语堂译文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汉语功底和纯熟的英语功底,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林语堂的译著能够较好地实现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69.
时下,创新教育已不再是个新鲜话题了。早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之初,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就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乎,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再也摆脱不了创新这一理念。教学行为上处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体现对新课改不折不扣的贯彻和实施。因此,关于如何发掘学生创新意识理解偏差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70.
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探索校企文化的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具有互融性,要实现全过程校企文化融合,可根据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校企依托,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文化交流、质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体现和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