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中等专业(工科)学校设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以下称公差与配合)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了。三十年来在教学实践及学生配合工作后的反馈中,效果良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中等专业的教材也已自成体系,分为机械与电子类不等。内容也各有取舍、偏重各有不同,且在编写的详略上,更有利于同学(初中毕业生)的接受。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几年科学发展的进程加快。改革开放后,国外产品,国外技术走入国内,企业出现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公差与配合》教学内容,仍然  相似文献   
82.
“高职班”是一种“大学+技校”的教育方式。本文针对“高职班”的教育特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以及本人的教学实践,对“高职班”《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介绍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应用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OBE教育理念,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要结合课程特点,对标毕业要求,规划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过程管理,强力推进课程思政,完善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84.
针对当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知识点相对独立、教学过程与工程应用存在较大脱节、难以满足"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与知识创新的要求等问题,文章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开展课程内容的分层与归类,引入知识模块进行知识梳理与教学组织的重构,实现知识讲授、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完成教学闭环,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此研究可以较好地推动课程与知识创新,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5.
《考试周刊》2016,(77):12-13
考试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学校检验教学质量的"测量仪",又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催化剂"。《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对机械各专业来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作者根据近几年来该课程的教学和教改,针对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86.
介绍了新形势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体会,提出了以精度设计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面的教改措施,以适应"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87.
龚婵媛  卞翔  袁明新 《大学教育》2022,(12):65-67+11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且涉及设计、制造、工艺、检测等诸多领域,传统授课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弊端。文章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行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努力打造混合式金课,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8.
文章阐述了互换性与公差的概念,分析了互换性的作用及互换性的种类.  相似文献   
89.
关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学珍 《大众科技》2005,(9):139-140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特点鲜明,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体会,着重介绍通过实训环节来加深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以期对有实训课程的教学有所触动.  相似文献   
90.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高校机械类专业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课程教学状况和难以满足新工科背景下教学方式和能力培养要求等问题,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实践表明,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