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3篇
教育   39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41.
《柳州师专学报》2019,(4):43-46
程仲权是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徽州布衣文人,有文集存世。他的交游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官员与学界名家;一类是程氏乡党和布衣文友;一类是缁衣羽客,一类是青楼名妓。程氏文集中还多次记载与友人结社聚会,文学创作十分活跃。梳理研究程仲权的交游,一方面可见明代中后期民间文人的文化生存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为研究其他文人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42.
徐志摩与剑桥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因爱情失意来到剑桥,又因追求爱情中断学业,离开剑桥。徐志摩在剑桥期间住过的地址包括莎士顿王子居、国王学院校友居、维多利亚路55号,此外,还经常出入王家学院广场10号奥格顿邪学社的办公室。徐志摩在剑桥的游玩路线囊括了剑河的精华。徐志摩在剑桥时与众多剑桥著名学者有广泛交往,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使者。徐志摩载入了剑桥文学史。  相似文献   
143.
左秉隆作为晚清驻新加坡第一任领事,其业绩有目共睹、为人称道。他和他后面的继任者陆续南来,通过开办文会和进行诗歌创作,极大地促进当地整体文学风气和教化氛围的兴起,进而形成一个由南来文人与本地士绅组成的"士阶层"。这个士阶层持续地以熟悉的文学技艺和形式——旧体诗文来写作,创作出了马华文学古典时期最早的形态。左领事在任内创作的诗歌,全部收录于他唯一的诗集《勤勉堂诗钞》。文章通过搜集、整理当时当地的多家华文报纸以及一些零散的相关研究成果,藉由对这些史料的深入分析,从类别方面探讨《勤勉堂诗钞》中"酬唱、写景、游乐"题材的新加坡之作,揭示其对马华旧文学的产生起推广作用的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44.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他是唐玄、肃、代宗三朝著名文士,影响颇丰,交游甚广,所交多是当时的政治、学术、文学等方面的卓识之士,本文试对一些文学卓越之士做些探讨,从中可以认识李华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古文运动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5.
邺下文士的文学交游频繁,其形式主要有:游宴、同题共作、校猎、赠答等。在交游活动中,即兴赋诗,抒发情怀,互相切磋诗艺,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高潮,"彬彬之盛"的邺下文学繁荣局面就是在交游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6.
兰台聚小考     
“竟陵八友”是齐梁之际最为重要的文学集团之一,对齐梁文学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任是其成员之一,他与著名诗人沈约齐名,并称为“沈诗任笔”,知名当时。任为御史中丞时,与陆、萧琛等九位后进之士交游,号为“兰台聚”,名垂当时。  相似文献   
147.
晚明文坛,竞陵派裔承公安,却又在师心中寻求古人之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陵派在政治糜烂时代对文学革新的探索.竞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前后期领袖,故又号"钟谭体",其形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钟、谭的订交;<诗归>的编纂;钟、谭的交游.  相似文献   
148.
尽管徐积以孝名获得广泛声誉,但其文学创作却鲜有人提及。这种落差主要是由于其诗歌理论以及政治取向所造成的。诗歌创作风格脱离了宋代诗坛的主流,而政治上的中立使得徐积难以与文坛苏黄等人深入交往,难以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9.
流布甚广的陈独秀、邓以蛰“世交说”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两人相识很有可能因邓以蛰姐夫葛温仲介绍,陈独秀与邓父艺孙先生开办尚志学堂的合作及安徽公学期间的同事兼好友关系,进一步拉近两人距离,至于安徽公学的师生之谊、陈本人风采和声望,更使得邓对陈是亦师亦友.两人对文艺本质功能、现代中国书画艺术看法的高度一致,根源在于对改造国民性的高度认同,而国民性问题也是陈独秀对邓以蛰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0.
杨恩寿与王闿运同为晚清著名文人。二人身份、经历近似,互相许为"文字交",保持长达近四十年的交游与友谊。然而这对文字交竟然少有诗文来往,其原因在于二人的文学观念存在差异。二人身份经历类似,声名大小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二人成就高低不同,更在于他们的人生选择与志趣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