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0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0篇
教育   44478篇
科学研究   2348篇
各国文化   43篇
体育   238篇
综合类   2004篇
文化理论   147篇
信息传播   1024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489篇
  2022年   615篇
  2021年   486篇
  2020年   510篇
  2019年   606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683篇
  2016年   1322篇
  2015年   2217篇
  2014年   4360篇
  2013年   3497篇
  2012年   3610篇
  2011年   4470篇
  2010年   3929篇
  2009年   3946篇
  2008年   4225篇
  2007年   3435篇
  2006年   2424篇
  2005年   1988篇
  2004年   1594篇
  2003年   1538篇
  2002年   1340篇
  2001年   1006篇
  2000年   778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文科爱好者》2004,(22):70-70
晚上十点半之后打电话是不礼貌的,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事。同样,早上七点半以前也尽量不要打电话,免得令对方忙碌的早晨更加忙乱。讲礼仪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相似文献   
93.
《世界发明》2004,26(3):20-20
  相似文献   
94.
陈毓照 《武当》2004,(10):44-46
《悟真篇讲解》之误 一、七言四韵十首之五(四经318页)原文:虎跃龙腾波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胞中岂有殊。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枢。须知大隐居里市,何必深山守静狐。  相似文献   
95.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对当今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外语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脱离了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经常会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导致表达不妥当或不合适宜,从而使交际达不到预期效果或彻底失败。因此,本文作者运用语用学的有关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语用失误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6.
陈丰 《吉林教育》2009,(3):52-52
英语并不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门语言,但毫无疑问,它却是世界上最为通用的。因此,在世界各地学习这门语言的人数颇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英语又在我们的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的学习热潮,而掌握了流利的英语就意味着有了把握这些机会的资本。  相似文献   
97.
陆建茹 《考试周刊》2007,(38):68-69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交际方式,名词化是英语书面语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存在着名词化缺失问题。因此本文拟从名词化的语体特点、英汉思维、语篇功能等方面说明名词化与大学英语写作的关系,并以此分析造成写作中名词化缺失的原因,提出基本的建议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学英语的写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8.
本文从语言的获取、语言学习目的、语言学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阐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9.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表现出研究主题的"去中国化"、交流话语的"亲汉语化"、研究方法的"轻定量化",此类集体语微的表现令人担忧.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应该如何参与国际对话?在国际对话中究竟担当怎样的使命?恰当处理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天上与地下(理论与实践)、祖先与嗣后(历史与现实)、域内与域外(国内与国际)、宏大与精小(宏观与微观)等几对范畴,实现二者关系的合理超越成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理性追求,尊重"取"的前提下,适当的"予"成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在国际对话中的使命诉求.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