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微笑的魅力     
周春燕 《班主任》2004,(1):31-31
如果说微笑是一缕春风,那么它会吹散郁积在心头的阴霾;如果说微笑是一抹阳光,那么它能温暖受伤苦闷的心;如果说微笑是一剂良药,那么它能让学生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微笑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老师灿烂的笑容,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更能赢得学生的爱戴,而且时常成为学生笔下的素材,给学生留下持久的影响.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微笑给我带来了好心情,它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22.
郭祖彬 《班主任》2006,(11):45-45
不知从何时起很少听到有学生喊我"郭老师"了,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上;无论是他班的学生,还是我班的学生,都一律称呼我"老师".起初,我并没有什么别样的感觉,觉得学生不带姓称呼老师,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我们经常叫某某时,往往省去姓而直接称呼其名一样.可是最近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在称呼某某老师时,都省略了姓氏而直呼"老师".我隐约感觉这里面似乎潜藏着一种不和谐的因素.试想,如果所有学生都不带姓氏而直呼"老师",那么"老师"这个饱含神圣感情的词汇岂不变成了一个空洞干瘪的某类人群的简单命名?  相似文献   
23.
我是在5年前认识《教师之友》的,初见《教师之友》,就有相见恨晚之感。首先吸引我的是刊物的名称,“教师之友”——与其他“XX教育”类杂志不同,它从心理上缩短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看这本杂志犹如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朋友在交流。其次让我喜欢的是那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极富个性的封面设计,在这小小的两页空间中处处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24.
百万支票     
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变脸,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类人越来越多.从城郊结合部到繁华地段却同样不为人知的小街小巷,渐渐,表情少了惊惶、拘谨,多了些夸张的满不在乎,像是在说,这里不仅是你的,也是我的。本地人对他们的称呼也在变:农民工、民工、打工者。最后一种称呼涵盖更广。虽说南京人是厚道的.却也有几分眼色,所有打工的.尤其是苏北人.几乎是可以跟农民归到一类的。本地人分得清楚。而打工的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会有几分熟门熟路的亲切感:自己就是城市的一员了。事实上,这也没什么错。  相似文献   
25.
陶虹虹 《视听界》2013,(3):100-101
新闻播报的一贯要求是,朴实无华,准确清晰,简洁明快,平稳顺畅。除了必须的字正腔圆、语句规整、语义集中,还要求以概述为主、语气平实,无浓墨重彩、甩腔甩调,在播音基调上感而不入。近几年,在电视荧屏上,随着资讯类、民生类节目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新闻播音员开始转变风格,采用播讲方式,显得亲切自然,接近于民生新闻的“说”。然而,这种亲切感又不同于说新闻,不同于广播节目中的谈话体,区别于方言类新闻主播的“侃”,是以一种清新自然的语调快速地讲述节目内容,有时,主持人会撇开导语发表几句自己的感受。一度,我曾怀疑,打开电视,从央视到各卫视、各城市台出现的这种新的播报方式是否会激起前辈们的严厉斥责?  相似文献   
26.
初次在阿络上与《黄河之声》接触,心里就有一种亲切感,这也许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缘故吧,她(《黄河之声》)是中华民旗的心灵呼声.确切说她通过世间最动听的语言音乐述说着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相似文献   
27.
家长往往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不愿或没耐心听孩子说话.事实上,孩子也有丰富的情感,也有宣泄和表达的需要.家长要扮演好听众的角色,了解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增强信任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学会尊重和关心别人,增强善解人意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相似文献   
28.
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层层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着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超市里的霓虹灯在黑白电视机里闪着刺眼的白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呀!我年少的  相似文献   
29.
暖雨 《中文自修》2005,(2):13-15
名家总是给人丰富而久远的感觉,梁启超毫无疑问也带给我们同样的感受。从1895年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到1929年天丧英才,他活跃于政界、思想界、学术界这50多年,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影响至深,面对这样一位大家不禁会有无从说起、无从把握的担心。但是梁启超这个名字总会在我们的心里激起一种很微妙的感情,似乎是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也许就源于他和我们身上所共有的一种东西——少年的心情。  相似文献   
30.
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村总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好几年没回家了,好在“农博士来咱村”节目又让我重新闻到了泥土的芳香,感受到了乡亲父老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