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9篇
教育   12183篇
科学研究   790篇
各国文化   36篇
体育   98篇
综合类   504篇
文化理论   55篇
信息传播   89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600篇
  2014年   1180篇
  2013年   900篇
  2012年   968篇
  2011年   1147篇
  2010年   1031篇
  2009年   999篇
  2008年   1170篇
  2007年   906篇
  2006年   688篇
  2005年   498篇
  2004年   520篇
  2003年   529篇
  2002年   508篇
  2001年   397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词块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常被教师采用,旨在通过系统性的输入,经过教学强化沉淀,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成果。本文将从词汇教学的各环节对词块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2.
李鑫庚 《语文知识》2012,(2):116-117
本文探讨南阳方言中"孙"、"毛"、"皮"、"精"、"篓"、"包"、"虫"、"菜"、"蛋"、"头"、"种"、"僧"、"脸子"等名词性詈词后缀的意义及所成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总结出南阳方言詈词后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3.
“人品”的原有词义非常简单。《辞海》(1999年版)对“人品”的解释只包含一个义项:人的品质,品格。  相似文献   
114.
115.
俳谐词一直是宋词研究者关注的边缘地带,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俳谐词,研究者们对俳谐词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拓展,认为不仅包括让人觉得有趣的作品,还涵盖了不符合儒家传统诗教的词作。论者对俳谐词作家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苏轼和辛弃疾,认为二人由于坎坷经历造成的内心愤懑成为其创作俳谐词的诱因。此外,对俳谐词产生原因的讨论主要是从历史和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文人性格诸方面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6.
分析近几年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英语试题,不难发现,附加疑问句不仅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语法教学的重点,而且是中等职业学校升学考试的重点内容。正确选用附加疑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形式、主语、功能词及答语是理解和掌握附加疑问句的关键。为此,本文就如何正确选用附加疑问句各种成分及答语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对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升学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7.
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也影响着词汇的发展。本文探索和研究潜入性文化的词汇教学,通过导入法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汇,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8.
《太原大学学报》2016,(5):45-48
苏轼词中各类意象丰富,"小舟"意象贯穿苏轼整个词作生涯,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苏轼写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小舟在苏词中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是词中无足轻重的一种景物;黄州时期,"小舟"意象呈现出归隐的内涵,也代表了苏轼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态度;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几经起落,"小舟"意象的内涵转而变成一种绝无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9.
彭慧 《零陵学院学报》2003,24(1):152-153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最伟大的作家。他把词作为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手段,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直抒胸臆,真率自然;抒情与写景有机地契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结构完整细密,意境浑成高远;语言明白如话而又精练隽永;艺术概括力强等艺术特点。对晚唐五代及以后词的创作有着极为深远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0.
重言管窥     
重言源远流长,应用广泛普遍。它结构独特,灵活多样;它短小凝炼,鲜明生动,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重言来构词或构形,是汉语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汇、语法现象。在文学创作中,重言运用一直被当作主要的语言表现手法之一。重言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学上,而且渗进更广泛、深刻而根本的中国“社会传统”和“心理习惯”之中。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