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1566篇
科学研究   97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117篇
综合类   101篇
文化理论   41篇
信息传播   17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民族志是教育人类学的根基,美国教育人类学家费特曼(D.M.Fetterman)是公认的对民族志研究方法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作为一部民族志研究的指导用书,他的《步步深入》可谓是颇具深入浅出、条理清楚、逻辑紧凑、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整个书的写作中,它不仅给了真正熟练的民族志工作者极具借鉴价值的参考意见,还给了初学民族志研究者以引人入胜的框架和叙述,以及排疑解惑的勇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32.
身体的回归是在工业社会、信息技术对人的工具化、去主体化的潮流中,一种人类寻找自我与拯救的呼唤,并成为西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新的主题。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教授试图将涉及模仿、体势语、仪式、他者等概念的人类学思想投射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之中。此研究将主要对武尔夫先生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绍和品评,并试图对于其中的一些理念的实践可能性加以探讨,希望为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教育的实践创新带来更多的思路与可能。  相似文献   
33.
运用审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延平的闽蛇崇拜,该民俗流行于福建延平樟湖地区,是一种以祭蛇遣灾、祷神、保平安的民间信仰活动。蛇王庙、游蛇灯和迎游蛇神等独具特色的民俗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反映着“生生”的审美机制;从地方性审美经验的维度来看,延平闽蛇崇拜是蛇图腾崇拜与道教神仙信仰的混融以及通过仪式的规则与禁忌来构建严肃而热烈的情感氛围;从审美功能来看,该民俗活动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超验性这三个层面的审美交流来强化审美认同,从而实现保境平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4.
审美人类学置于当代中国学术语境的建设发展面临三大关键性的问题。其一,人类学转向不仅表现在审美研究的学理层面,审美创作活动同样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其二,现有教育模式导致年轻学者难以真正拥有实地性田野调查的经验,连接人类学与美学两大学科至关重要的中介难以有效落实。其三,人类学衍生出的交叉学科种类纷繁,缺乏明晰的学科区分意识,研究对象和方法长期处于彼此混用的状况,审美人类学的建设遭到一定程度的滞缓。回归学理,系统审视国内审美人类学演进历史,是这一新兴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5.
作为一种表意实践活动,文学表述的意义问题在文学理论中的讨论是一贯的。论文尝试用叙事理论的多种观念来阐明在哲学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学表述的意义,即作为文化形态诸种样式之一的叙事活动,文学表述服务于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解释、自我塑造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进程。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农乐舞"进行研究,围绕"农乐舞"对人的影响,以及传承的途径和内容等方面,探索"农乐舞"的文化传承在人的教育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对地域武术文化在研究方法与视角、实践操作与运用、文化建构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认为人类学民族志的整体观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文化,以及逐步理解“文化”应成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田野中的逻辑”和“逻辑中的田野”告诉我们,学习“地方性知识”以及“他者”文化解读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实践基础;如何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去寻求人类文化的普遍法则与意义系统则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文化研究中探寻发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彰显文化重构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地域武术的学术研究应更加注重微观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力图实现武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学理层面的自由融通以及人类学民族志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从而尽可能的为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学理启示以及实践层面的学术引导。  相似文献   
38.
我国体育人类学的发端肇始于对传统体育的研究,但不能忽视的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武术的研究却异常薄弱. 前期相关武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大都以历史学、民俗学为框架和导向,注重参与观察的人类学理论的介入也仅仅大都停留于对其必要性的理论阐述,武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近于一个盲区,少而无力. 论文在梳理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文化人类学对我国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构想:(1)乡土村落:引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独有视窗;(2)武术拳种:与村落武术研究交相辉映的微观个案;(3)固定的村落与流动的拳种:构筑与交织中国武术研究的文化版图.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分析探讨,揭示出整体论、文化比较、文化相对主义、历时性与共时性等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文化变迁、文化整合、文化安全等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武术研究的密切关系,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应用于当代武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0.
"5·12"特大地震突袭四川北部,失去亲人的不幸和地震、余震引发的缺乏安全感的恐慌使幸存者的心理与精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国难当头,许多富有担当精神的人文学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令他们深感不安和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