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890篇
科学研究   21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4篇
综合类   81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131.
针对沥青路面水损害与车辙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法学界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称谓逐渐接受,已经约定俗成,在实务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上也使用了这一概念.对此,本人就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33.
本文通过介绍高速公路早期比较常见的损坏类型.重点讲述了告诉公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水损坏,并分析了水损坏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4.
当事人在违约之诉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得到支持,一直是一个较具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只要在客观上存在法律认可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减损,即应认为有精神损害,而无论该精神利益的丧失是基于侵权还是违约。现在随着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的纠纷日益增多,司法实践已经向人们提出了违约之诉中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现行法中违约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也非解决之道。我国存在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的生存土壤,通过对现行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目的性扩张解释的途径就可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5.
社会性别分析方法要求充分考虑女性和男性面对的不同的社会现实,分析法律规定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响,尤其是可能给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修改法律,以期实现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但从社会性别视角观察,夫妻人身关系法中有些规定未能充分体现社会性别平等的要求,其实施结果并不能真正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36.
诉诸人身谬误是一种非常悠久也极为常见的谬误形式,它在实际论证中存在许多变体。究其实质,诉诸人身谬误是一种不相干谬误,是以攻击对方的人格、处境或与自身相矛盾的言行代替对观点的反驳。但是在实际论证中,并非所有的诉诸人身攻击都是逻辑谬误,随着具体语用条件的变化,其中有些人身攻击的论述是合理的,需要我们将其与人身攻击谬误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7.
传统意义的跨界损害是指通过土地、水或大气而引起的跨越边界的损害,实际主要指跨界环境损害。明确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要强调四个要素:环境损害是相关活动的有形后果、人为的因果关系、损害后果必须显著而重大、必须存在跨界环境影响。另外还须注意多边管辖规则的竞争和公共资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8.
"同命不同价"现象,一直为我国社会公众所诟病,具有很大争议。死亡损害赔偿不是生命按质"定价",并非对生命权本身的救济,它应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死亡赔偿应给予受害人更多的经济财产赔偿,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加强公民对他人生命权的敬畏,防止肆意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这应是我国立法政策的法治取向。  相似文献   
139.
据介绍,2010年,南京市建邺区将投入20万元完善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机制、投入30万元为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在全区推广四点钟学校等。自2008年秋季开学起,居住在建邺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从小学一年级起10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相似文献   
140.
陈秀云 《新闻实践》2010,(10):21-23
当传媒被新闻主体指责“误读”时,要细心斟别。如果传媒检查新闻文本及业务流程没有纰漏,即便有一些缺点也非如新闻主体所指时,那么就要确认是不是“被误读”。新闻主体指责传媒“误读”有各自的动机,传媒对待不同动机采取行动,相机行事。因为不同动机决定着“被误读”对传媒及社会的损害程度。总之,传媒对待“被误读”既要与人为善,又要坚持原则,摆脱强势组织或个人的工具形象,做好社会守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