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5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21.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与哲学认为,在"混沌"或"太一"中创生了阴阳,衍生出天地万物。老子与孔子形成天道观的时候,都受到了远古历法的影响。古代流行的盖天说与浑天说都受到远古六龙历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六龙历也是《周易》形成的天学背景。立足于古代地心说的左旋说与右旋说的争论,涉及到唯物主义经验论导向的历学家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导向的儒学家的斗争。  相似文献   
422.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各种怪论、谬误、诡辩和悖论及其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包括邓析的"两可之说"、惠施的"历物十意"、辩者"二十一事"、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坚白相离"、庄子的许多"吊诡"之辞;概述了墨家所发展的逻辑学说和逻辑方法,韩非子对矛盾律的某种阐释与应用等,并将它们与西方古希腊的有关学说做了比较和对照。由此得出结论:在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或相似的认知要素,并经历了一些大致相似的发展阶段,这一点值得认真注意和反思。  相似文献   
423.
冯衍一生坎坷多艰,且因史料缺失,后世对其仕历多有疑惑之处。对冯衍是否出仕王莽新朝,是计说鲍永抑或计说邓禹,以及结交阴兴、阴就等若干问题详细考辨,有助于厘清其仕历。  相似文献   
424.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康泰纳仕集团全媒体集群运营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集团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其信息内容、传播渠道、组织和经营管理模式及盈利模式四方面具体转型路径,探讨传统杂志业在媒介融合大潮中如何立足并创新。  相似文献   
425.
科举取仕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取仕制度是自中国隋唐以来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对科举取仕制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科举取仕在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是封建社会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系统的运行,是维护封建社会稳定、长久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26.
自1980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作品传播、接受过程的考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接受美学”的影响。不过就“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本身而言,过去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到了其对于阅读与读者的重视,而对其文学史观却重视不足。重写文学史,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社会历史观,所以在精读“接受美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着力呈现其共时态与历时态相结合的文学史观,或许对于今后文学史的撰写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27.
从《七月》历法以及北豳先周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兼具并存的特点出发,考察豳历形成。以《七月》历法为代表的豳历,是周先祖迁至北豳生活时期,将他们熟识的夏农耕文化历法同原北豳义渠戎“狩猎文化历法”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符合北豳特定生产生活环境的地方性历法,从而成为周历的前身。  相似文献   
428.
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滋养着中国传统仕人的心灵大地,促成了其治道精神和为政规范的形成。展开其中的特殊话语,可以领略到传统仕人忧己、忧民、忧君、忧政、忧天下的鲜明内心景象,对今天为政者居安思危、科学治国理政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29.
木斋 《天中学刊》2004,19(1):67-74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30.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