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32.
沧浪亭记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①,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②,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③。东趋数  相似文献   
33.
韦庄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诗词名家.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兼善,在当时文坛上享有盛誉.韦庄身处乱世,经历坎坷,深感末世悲凉;在其内心里既有为科名而不断竞奔干谒的心态,又有饱受压抑、郁闷愤慨的无奈心曲.韦庄的思想心态具有矛盾冲突性与复杂多变性的特点.诗人急于仕进、躁于竞奔,其积极用世、执著功名的思想心态是十分强烈的,其复杂的思想心态无疑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在心灵上的折射.因此,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运用宏观视野与微观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把韦庄置于晚唐整个的时代背景中去探讨和认识,聚焦于韦庄执著功名之思想心态的深入开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34.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虽历经千余年洗礼,却如醇酒般历久弥香。文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有志之士高尚品格的写照,千古流芳。范仲淹追求的这一精神境界,在今天仍是时代先  相似文献   
35.
陈祥道是北宋重要的经学家和理学家,他的《礼书》和《论语全解》等经学著作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陈祥道本人的研究可以为其经学思想的研究提供独到的价值和贡献。可能是因为史料稀缺,至今没有学者对陈祥道做专门的研究,而一些辞典及地方性论著中对于陈祥道生平事迹说法不一,故有必要对陈祥道生平与仕宦历程的几个疑点问题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36.
<正>《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创作完成标志着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真正确立。与之前几度退隐又几度入仕不同,在"彭泽辞令"之后,陶潜正式告别劳心役形的官场,归入心中期许已久、安闲静逸的田园。对"仕"与"隐"的困惑不定在此时完成了最终选择,潜心山川与躬耕陇亩成为陶渊明之后人生的全部要素。可以说,《归去来兮辞》既是陶渊明同仕宦生涯的断绝信,同时也是其归入田园人生的宣言书。正因如此,《归去来兮辞》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精神。朱秋萍从整个魏晋文化环境对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37.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但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理念与出世的“隐逸”情怀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使陈法的仕宦生涯一直处在“仕”与“隐”的往复之中。在仕宦的不同阶段,陈法的隐逸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渴求悠游山林到吏隐,陈法一直在努力找寻着“经世”与“隐逸”的平衡点,但终因其刚直的性格,陈法最终毅然放弃了仕途,实现了彻底的归隐。  相似文献   
38.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韩玫墓志》所载志主家世、家族郡望及其生命后期的仕宦抉择颇有价值。《韩玫墓志》所载高祖韩苟、曾祖韩元兴,即《魏书·韩茂传》之韩耆、韩茂。韩茂家族并非如姚薇元先生所说出自匈奴族,而应是先被赫连夏政权吸纳,后又进入北魏政权的安定地方汉人豪强。孝文帝定姓族后,韩玫家族进入新门阀序列,志主韩玫即凭依门第入仕。门阀化后的韩玫家族舍弃旧贯,攀附南阳郡望,入唐以后其后裔又改以昌黎为郡望,由此可见北朝隋唐间郡望兴衰之于身份认同的意义。从韩玫生命后期的仕宦抉择,可以窥见高阳王元雍与正光政局关系之一端。  相似文献   
39.
谢安(320年-385年),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名门世家,自幼在德行、风度、学问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谢安早年并无仕宦意,朝廷公府屡次召辟他出来做官,他都以身体不好为由而推辞。他寓居在会稽的东山一带,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  相似文献   
40.
虞集是元代延(1314—1320)、至顺(1330—1332)间最为著名的文臣之一。而此一时期也正是元王朝因大行"汉法"、重振儒学而文治大兴的时期。虞集在其整个仕宦生涯中,始终竭尽心力为元王朝服务。他不仅作文积极宣传、热情颂扬元王朝的一系列文治措施,而且身体力行,为元王朝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才智;他不仅具有经世的意识和热情,而且还抱有不凡的经济之才。作为一个汉族儒士,他实际上又在努力为重建汉民族传统文化而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