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今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正式颁布实施,针对《劳动法》中存在的诸如处理劳动争议周期偏长、维权成本较高、处理劳动争议时效太短等问题,  相似文献   
42.
陈红菊 《职业圈》2012,(26):107-10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稳定的集中点在于企业的劳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好劳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客观上要求企业用工不断规范,加之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全国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量呈“井喷”趋势上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太仓市的劳动关系依然保持着常态运行,2008年-2011年,我市劳动争议案件发生数在全国各地普遍上升情况下,呈现出立案率下降(分别下降了15%、18%、16.27%、10.5%)、调解率上升趋势,获得了人社部领导的广泛关注与肯定,并作为“太仓模式”进行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43.
第三人制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探索的共同产物。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设立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减少诉讼成本,彻底解决与案件有联系的利害关系人之间的争议。仲裁制度作为一项维护民事实体权利的程序法律制度,只有引进“第三人”程序,才能更好的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民事权利,彻底地解决多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节省时间、金钱和提高效率。第三人加入仲裁程序可采用仲裁协议当事人申请第三人加入仲裁或第三人主动申请加入仲裁等方式。  相似文献   
44.
对中国竞技体育中临时仲裁的含义及法律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将其与国际体育仲裁进行比较。认为,目前在我国统一仲裁制度中没有《体育仲裁法》调整体育纠纷的情况下,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为了解决北京奥运会期间相关的体育纠纷,ICAS(国际体育仲裁理事)可以在北京设立一个临时的体育仲裁机构,然而,我国的仲裁法不承认临时仲裁机构,这就可能会在仲裁裁决的执行上导致中外当事人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45.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法律的全球化,也带来了仲裁制度的全球化。我国由于某些原因,使得《仲裁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的仲裁及其制度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因而《仲裁法》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46.
对仲裁制度中仲裁的独立性和民事诉讼制度中审判的独立性进行比较分析,民事审判制度改革可以从仲裁制度中进行借鉴,可从保证法院的外部独立、审判庭的独立和法官身份的独立三个层次入手进行改革,以促进审判独立的实现。  相似文献   
47.
仲裁是现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方式。纠纷是否具有可仲裁性,是仲裁法理论中的首要问题。能够按照私法意思自治原则进行处分的纠纷,具有可仲裁性;反之,则不具有可仲裁性。  相似文献   
48.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干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着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建构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的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通过的第三部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加上之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对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9.
徐柯柯 《金秋科苑》2009,(18):197-19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仲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作为仲裁硬件设施的仲裁机构,是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的专门机构,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仲裁的质量。然而我国目前的仲裁机构存在不小的问题,我国应该尽快完善仲裁机构,建立适应国际经济运作的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50.
专利有效性纠纷不属于现行《仲裁法》第3条第(二)项所规定的“行政争议”范畴。因此,将专利有效性纠纷纳入可仲裁范围并不会受到现行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时,基于仲裁结果的秘密性,专利有效性仲裁仅在当事人双方之间发生效力,并不会产生公示效力,因而不会减损公共利益。在《仲裁法》修改过程中,应当将专利有效性纠纷纳入可以提交仲裁的事项范畴之内,并继续严守我国在《纽约公约》中作出的条约保留,从而弱化外国专利有效性仲裁在中国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