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99篇
科学研究   11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54篇
信息传播   11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305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293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398篇
  2014年   825篇
  2013年   634篇
  2012年   659篇
  2011年   800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531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张虹 《华章》2008,(18)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体验出发.  相似文献   
922.
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而言.激发和尊重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是提高识字教学水平的第一步。6年新课程改革中,各地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也出现了一味追求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胡乱拆字析字的误区,这无疑为学生日后成为“别字先生”埋下了伏笔。对此,一些教师提出识字教学在低年级段应加强字理渗透。  相似文献   
923.
教师培训“专业化”无疑是当前中国教师教育的主流取向。然而,一种现象不容忽略:对专业的简单处理,一叶障目,只见专业不见人。 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摆在面前:教师培训的本源是什么?是人,还是专业? 重庆市巴蜀小学的新教师培训正是应对这一困惑的一次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92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识字、写字教学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良好识字、写字习惯以及写字的美感意识,不仅对学好语文,而且对终身学习。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让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字是笔者一直以来的追求。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5.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一至二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使孩子们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主识字的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认真摸索出了几条经验,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26.
长期以来,老师们总是有个认为:三年级才开始真正的习作.所以在低段教学中重视了识字和阅读启蒙的研究而忽略了起步习作的训练.  相似文献   
927.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因为阅读和写作都需要认识和会写大量的汉字才能进行。  相似文献   
92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注重学生的识字教学,在中高年级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则是一个相对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下面来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29.
汉字造字思维实为传统思维方式之滥觞。本文结合会意造字规律,探讨并归结其思维特征,主要体现为:比类取象、得意忘象和意象性直觉思维等。  相似文献   
930.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将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占小学阶段识字量的60%,以这样的识字量来满足儿童阅读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