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7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李晓瑜 《网球天地》2012,(12):52-55
当熟悉的身影化作一个个离去的背影,当青葱的岁月变成飘渺的回忆…… 离别总会伴随些许伤感,透着深秋的悲意。十年的时光,逝去的是他们的青春与年华。留下的却是足以定格成永恒的经典瞬间。十年,是一个让人心生感慨的词语。关乎着过去更预示着未来。 这个节点,因为他们的告别,那些一同成长的球迷泪花飞逝。  相似文献   
42.
《快乐阅读》2010,(5):115-117
今天的天气格外好,倩倩猪和朱朱这两个家伙没心没肺地躺在编辑部院子里喝着可乐啃着署片晒太阳呢。(当然这些都是倩倩猪一厢情愿做的美梦,现实是她没有去过华丽丽粉可爱的编辑部。)但是饭饭郁闷地趴在编辑部这个热闹的“闹区”中央的桌子上一直唉声叹气,五月,想到这儿饭饭姐突然有点儿伤感,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3.
得知杨宪益先生病重住院后.我心中曾闪过不祥的预感,没多久传来他不治仙逝的消息,虽然有点心理准备,但又一位前辈长者永远地离去,还是令人伤感不已。以往与杨宪益交往中他所呈现的不同形象,变化着在我的脑际翻腾。说他是翻译家、学者、酒仙、诗人,这些都对,但我又想到,杨宪益留给我更为突出的印象却是:一位于事于理都十分明白的人,尽管他常常自称“糊涂”。  相似文献   
44.
45.
刘长卿生活在盛衰转变的大历时期,其诗歌具有大历诗歌的共性,即迷惘和幻灭,同时也有冷淡深婉的个性.从诗歌史发展的角度上看,其诗歌创作在盛唐诗风转变历程中有着先声和桥梁的作用.其诗歌在创作意识、主题构造、审美情趣等方面露气骨顿衰之貌,也隐约展现出即将到来的中唐“境敛而实”诗风的痕迹.  相似文献   
46.
沈括深受儒家诗教传统的影响,继承了诗言志观念,认同诗歌要以人与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并认为诗歌需要反映社会政治。诗歌表现内容,沈括认为须求真求实,同时认同运用适度的夸张等修辞手法。在作诗态度与方法技巧方面,沈括主张求工,并认可倒装、集句、化用等作诗方法。从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来看,现存沈括诗歌以平易清丽诗风为主,兼有清峻刚健、凄凉悲愤等风格。  相似文献   
47.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诗风经历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由旧体诗向新体诗的转变。将元嘉诗风与永明诗风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出二者的异同,以论述永明体在诗歌史上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和永明体所表现出的新变特征。  相似文献   
48.
周紫芝的诗在南渡诗坛别立小宗。他的《竹坡诗话》探讨了前哲诗人的创作经验和创作规律,既喜谈格律与句法,又推崇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他清醒地看到江西诗派后学偏重于形式技巧的弊病,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北宋中后期诗坛上偏于从形式上学陶渊明平淡之风的片面性。对于诗坛之俗弊可谓摆落世故,取教前修而覃思独往,提出自然与雕饰高度统一的诗学主张。所以他反对机械的模拟之风和浅俗的平淡之论,倡导境真语新、文质并重的作诗宗旨;并且提出力求锤炼之极而造平淡的诗风,以“熔化”之功作为达到这一审美宗旨的途径。  相似文献   
49.
家乡的野果     
这些天看了些怀旧学,有些伤感。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我的故乡—那个偏远、幽美的小山村。在那儿我度过了纯真美好的童年时期,留下了儿时多少甜美回忆:没有月亮的夜晚,举着松明火在阡陌交错的田野里找泥鳅;雨后的清晨在清新、潮湿的山林里采蘑菇、捡木耳;夕阳时分,和小伙伴们骑着黄牛,吃着山间采来的野果结伴归家。  相似文献   
50.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者,其新诗流变分为五四时期、20年代后期、抗战至全国解放以后三个阶段。他的新诗艺术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有三:一是惠特曼雄浑粗犷的豪放诗风的深刻影响;二是严重混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三是自我独立意志的失落。以上三方面就形成了郭沫若新诗创作虎头蛇尾的尴尬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