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7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晚清名臣李鸿章,存诗100首,按内容和风格可分为四个阶段,由此可以探寻到其内心变化:早年诗风雄放,表现实现个人抱负的紧迫感;后因家庭变故、仕途不顺变得深沉;入曾幕后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身感情的沉淀,进入高产期且内容、风格呈多样化;后仕途通达,创作日疏。  相似文献   
52.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53.
爱伦.坡的诗歌无论在主题还是在审美观上都具有超前性,与后来兴起的象征主义诗歌多有相似,备受象征主义诗人的推崇,爱伦.坡也因而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追求音乐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以忧郁悲观的主题居多,远离现实,总是驰骋在遥远神秘的古典世界中,具有独特的象征主义美感。本文选取其诗歌作品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探讨他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特征以及他在诗歌创作表现的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54.
寂寞沙洲冷     
人生只是一段旅程,沿途会遇见不同的旅伴,他们伴我们跨过高山,趟过河流,然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的唯有伤感,让我们面对清风明月.怅惘嗟叹……  相似文献   
55.
半树樱花     
每每经过那里,我都仿佛听见斤斤之声,好似斧头砍在我的身上。越是阳光灿烂的时候.我越是感觉浑身不自在,我逃跑似的向着别处去。就在逃跑的那个短暂的过程中,我走得很累很累,四肢乏力,两耳轰鸣。我似乎置身于那个令人伤感的舞台,耳畔响起契诃夫的《樱桃园》最后的台词:传来了一个声音,似乎是来自于遥远的、来自于无极之外的声音,像是琴弦绷断……然后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从樱桃园里响起。  相似文献   
56.
郑谷尝试采用多种意象构筑自己意味不尽的意象世界,使其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独具特色。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原因,虽反复强调诗骚传统、盛唐气象,但他的诗体过狭,多为近体小诗,意象创造不甚丰富,且多有重复。  相似文献   
57.
我是“90后”,但已走过高中,进入了大学校园。 其实不管“80后”也好,“90后”也罢,我们身上,似乎都隐匿着一种相同的伤感,这和优秀或不优秀无关。深夜独处的时候,总是会感到无助和寂寞。标榜“崇尚孤独”的我们,原来也是那样害怕寂寞来袭。  相似文献   
58.
生态诗具有与其他诗歌不同的特质。生态诗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诗歌,华海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诗人。华海的生态诗批判工业文明积习、揭示人类自身的错误、反思深层的原因,具有“生态诗骨”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把生态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生态诗境、生态诗味、生态诗气等“生态诗风”。  相似文献   
59.
李静 《现代语文》2008,(1):28-29
"燕台七子"是活跃于清初诗坛上的一个提倡复古诗风的诗歌团体.关于其成员构成,有几种不同的记载;其活跃的具体时间也比较模糊.笔者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他们的诗学主张进行简单地梳理.  相似文献   
60.
胡适的说理诗创作在五四说理诗风气中具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具体的作法"这一诗学观念不仪在新诗诗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初步回答了"以诗说理"、"抽象的材料入诗"这一诗学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